• 1、张闻天同志回顾遵义会议时说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
    A、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 B、从组织上确立了对军队的领导 C、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 D、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2、下图是陈云在遵义会议后写的传达提纲,记述了遵义会议主要议题及决定。下列内容能够记录在其内的是 (   )

    A、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B、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经验 C、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议传达提纲》手稿
  • 3、对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上联“思想铸魂,立党为公昭日月”,下联“红旗定向,听军从令固江山”,横批“党指挥枪”。与对联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一大
  • 4、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收集了如下诗词,据此推断,这些诗词讲述的内容发生于(   )

    遵义会议院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欧阳文

    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聂荣臻

    A、红军长征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 5、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陷于被动地位。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守,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已经完全丧失。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多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湘西进军,被迫开始长征。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蒋介石获得帝国主义支持 B、中央苏区物资的匮乏 C、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D、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
  • 6、下面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所著文章的节选。这体现了    (   )

    《井冈山的斗争》

    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同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例⋯⋯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所以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

    A、革命统一战线思想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中心城市暴动思想 D、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7、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班、排均有党小组,连设党支部,营、团以上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规定官兵待遇平等。材料描述的状况发生于    (   )
    A、八七会议 B、三湾改编 C、遵义会议 D、秋收起义
  • 8、八七会议通过的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农民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极短期间调最积极的、坚强的、革命性稳定的、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各主要省去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材料表明这次会议    (   )
    A、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D、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 9、与流传于江西某地的民谣“那一年夜幕下第一声枪响⋯⋯喊出八月一。就喊出我故乡……这是军旗升起的地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三湾改编
  • 10、下图是《民国日报》1928年12月30日刊登的内容。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 11、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使北伐军的许多指战员有着明确的革命目标和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还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使北伐军所到之处,都能得到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直接支援。这可用于研究 (   )
    A、中国共产党对北伐的积极推动作用 B、国民革命军的英勇顽强 C、北伐过程中中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D、国民政府对北伐的支持
  • 12、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建立后将黄埔军校学生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
    A、组织和推动全国工人运动 B、为北伐战争作军事准备 C、意图“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D、在形式上统一了全中国
  • 13、与下表所示毛泽东经历相符的时代背景是 (   )

    时间

    人物经历

    1923年

    出席中共三大,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1924年

    在国民党一大上奋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5年

    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刊物《政治周报》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北伐胜利进军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辛亥革命胜利
  • 14、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共两党的政治思想纲领有别,阶级基础各异。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政治要求,也都有联合起来的共同愿望。统一的思想,联合的愿望,从政治思想上为国共首次合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张广信主编《国共关系史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国民党政府抗日,不惜放弃红军、苏区名义,接受改编,承认蒋介石的统一指挥。但同时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保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使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摘编自程中原《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达成首次合作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的认识。
  • 15、历史老师给出如下照片,让同学们对其进行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渝州旧址,见证国共风云 B、长安旧址,凝铸事变华光 C、英雄城址,响彻起义壮歌 D、碧血黄花,铭刻革命丰碑
  • 16、 下面是小李同学为论述某一观点搜集的论据,她论述的观点可能是   (   )

    这一时期……

    论据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论据2: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A、北伐战争由国民革命军主导 B、国共合作击溃吴佩孚部主力 C、北伐战争受到正确策略指引 D、国共合作推动北伐顺利进行
  • 17、八年级(3)班同学以“探寻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成就”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井冈山上立政权】

    从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利用国民党统治在农村及多省交界区的薄弱点,逐渐开辟出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始明确了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核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各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抗击日寇鼓斗志】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国内投降妥协危机与分裂、反共逆流高涨的时候,大战以胜利的事实无情地打击了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诡计,以无限之鼓舞,兴奋了广大抗日军民,坚定了他们抗战胜利的信心,争取了时局好转。因此百团大战的意义,不仅取得军事之伟大胜利,亦更取得政治上伟大胜利,它是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摘编自章伯锋、庄建平主编

    《抗日战争》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刘邓“直出大别山”“打运动战”,至8月中旬,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基本成型,即以刘邓部队出击中原,并以陈粟部队出击豫、皖、苏,以陈谢部队出击豫西,跟进在刘邓部队两翼,形成品字阵,从战役计划转为战略行动,并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部队转入全国性战略性反攻的起点。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第一组同学围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展开学习,请你根据材料指出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什么政权?
    (2)、第二组同学查阅了如下材料学习百团大战。请你根据材料指出百团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团大战胜利的意义。
    (3)、第三组同学查阅了如下资料。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的特点。并结合地图信息指出该军事行动的战略意义。
  • 18、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组织的发动和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很快得到提高。从 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工人运动迅猛发展,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1921—1949) 上册》

    材料二 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彻底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鸿文《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

    材料三 大革命失败,形势急转直下,在攻打中心城市接连受挫后,革命陷入低潮。成立仅仅6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面对各方压力,毛泽东把队伍带上井冈山,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路。

    ——摘编自共产党员网《【峥嵘岁月】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寻路井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工人阶级壮大的因素及工人运动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前后“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探索出的“新路”是什么?这条新路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 19、同学们为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收集了如下所示两则材料。据此判断,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

    第一则

    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锻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统帅部———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指导战争的经验

    第二则

    共产党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蒋介石政权空前孤立,分崩离析

    A、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失去民心 B、土地革命使人民群众踊跃参军 C、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D、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
  • 20、如下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某一战役的阶段概况表。据此可知,该战役   (   )

    第一阶段

    共歼敌正规军178000余人,解放了碾庄以东陇海线两侧和津浦铁路徐蚌段两侧、徐州以西以北广大地区

    第二阶段

    共歼敌正规军194 000余人,解放了除永城东北敌占之小块据点以外的淮河以北全境

    第三阶段

    共歼敌正规军182 000余人,战役胜利结束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