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右图的历史人物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他们发动这次“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

    A、延迫蒋介石扩充军队、抗日救亡 B、促成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停战 C、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扣押蒋介石,提升自身国内威望
  • 2、 某同学整理了口述资料,做了如下笔记:“我的爷爷叫高录,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吉林省大台村。爷爷读小学时,要学习日语,依旧记得几个日语数字的读音⋯⋯”与上述教育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危机 D、西安事变
  • 3、 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近代作品,其中①处可填(    )

    A、《十字街头》 B、《雷雨》 C、《黄河大合唱》 D、《定军山》
  • 4、 下图为民国时期的漫画《同学不同装》,从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其呈现出的特征是(    )

    A、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地区 B、变化仅出现在学校校园 C、大中城市变化大于广大乡镇 D、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 5、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假洋鬼子;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的“猪尾巴”。这说明(    )
    A、服饰装扮可以用来判断人的政治立场 B、政治革命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假洋鬼子和封建余孽都善于伪装 D、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 6、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 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 F2 (    )

    A、甲午中日战争 B、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
  • 7、 为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然后力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这个“战略计划”是(    )
    A、跃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8、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粗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因为(    )
    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B、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C、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谈判“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

    材料二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歼敌1. 4万余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谈判”指的是哪次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最后签订了什么文件?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人民解放军能够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主要因素。
  • 10、 下表是1947年2月上海《大公报》对500多位民众的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表。该调查主要说明(    )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85

    A、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国民政府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C、政治协商会议已经召开 D、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战
  • 11、 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见证看时代的发展。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商务印书馆馆标

    图二 《申报》

    告:电影专例《疏舞是做电影明星的终南捷径》平。

    表一 中国近代第一批留美学生在美选科情况

    类别

    备学科人数(共计47人)

    人文社会科学

    8人 哲学、教育学、教育行政等

    自然科学

    39人 物理、化学、土木工程等

    表二 20世纪30年代部分高校迁移情况

    学校

    迁出地

    迁入地

    中央大学

    南京

    重庆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北平

    西安

    同济大学

    上海

    昆明

    作品:《狂人日记》(1918年)

    作者:鲁迅

    作者呼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柄露和反思,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无情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微文。

    作品:《愚公移山》(1940年)

    作者:____

    作者呼声:____

    (1)、新闻出版业反映时代变迁,简述图一出版机构的地位和图二报刊的作用。
    (2)、教育事业的发展折射时代风貌。根据表一、表二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概括近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开放性文学艺术传递时代呼声,仿照文学作品《狂人日记》知识卡的示例,完成美术作品《愚公移山》知识卡的制作。
  •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器起义爆发,革命浪潮汹涌澎湃。1912年3月,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凡未去辩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摘编自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材料二

     

    材料三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成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之际,剪发辫风潮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两则广告照片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哪些领域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 13、 中国第一部将影视艺术与国粹京剧相结合的电影是        (   )

    A、A B、B C、C D、D
  •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政
  • 15、 右图《怒吼吧! 中国》,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能表现民族危难关头人民疾苦、最能形象地呼唤着中华儿女觉醒与抗争的伟大作品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它表现主题相近、表达时代最强音的是(    )

    A、《狂人日记》 B、《尝试集》 C、《文学革命论》 D、《义勇军进行曲》
  • 16、 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地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下图是他创作的绘画作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冼星海 D、郭沫若
  • 17、 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闻如许!既啃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 18、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他的这部作品深刻解剖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指(    )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阿Q正传》 C、《女神》 D、《骆驼祥子》
  • 19、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字、词典,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申报》 B、京师大学堂 C、《民报》 D、商务印书馆
  • 20、 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打开大门时,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昧。清末,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可见,科举制度被废除是由于(    )
    A、促进社会进步、摆脱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 C、不能适应为封建王朝继续服务的需求 D、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推动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