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选项中,数字与对应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③————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D、④————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起点
  • 2、 诗言志,史铸诗。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雷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剥勇追穷窟,不可活名学霸王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 3、 《武昌民军攻毁督署》(见下图)是一幅纪念辛亥革命一周年的新闻图画,画面中民军高举铁血十八星旗,手拿步枪和军刀进攻总督衙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此图表明武昌起义(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 D、点燃了推翻清朝的燎原之火
  • 4、 跨学科研究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物理中有这样的理论: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二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5、 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任务是(    )

    时间

    运动名称

    1922年1月

    香港海员大厦工

    1922年9月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打倒北洋军阀 D、创建人民军队
  • 6、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以下对联: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纪念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
  • 7、 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他盛赞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热烈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他是(    )
    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蔡元培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火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部分学生领袖“出发往民间去”的原因:以及这一举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9、 下列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取得了完全胜利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10、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1、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 12、 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 13、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权 B、民主 C、科学 D、马克思主义
  • 14、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 15、 观察下图,下图所示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创建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
  • 16、 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我国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发表讨逆宣言 D、发起护法运动
  • 17、 下面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 18、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开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理养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

    (1)、材料中的“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谈谈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中的“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谈谈这次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
  • 20、 “辛亥革命的武力瓦解了飘摇欲坠的晚清王朝以及背后数千年的封建政治,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