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C、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 2、研究“洋务运动”时,下列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纪录片《船政学堂》中的专家访谈 B、电视剧《北洋水师》里的剧情片段 C、《历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 D、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奏折原件
  • 3、“太平天国后期大规模甩卖王爵封号,总共封了2700多位‘王’。由于封王建制无法解决内部纷争,最终引发领导集团内讧。”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绞杀 B、领导人决策的失误 C、侵略势力的干涉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4、“它(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华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5、“英法率兵犯天津,官军屡挫,遂陷京师,焚圆明园。文宗幸热河,派恭亲王与各国议和”,恭亲王被迫接受的条件有(     )
    A、列强可享有领事裁判权 B、外国商船可在长江航行 C、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清政府增开天津为商埠
  • 6、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该报道指出:“香港天天转运着英法两国的部队、军粮和其他军用物资。这些从北京回来的部队,尤其是法国远征军,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返回欧洲。”该报道从侧面印证了(     )
    A、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在北京城肆意抢掠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大肆抢劫 D、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 7、1857年,法国葛罗男爵收到了政府的训令:“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可看出法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把清政府变成其在华统治工具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修改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 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见下图。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二   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就在身边】

    (1)、上图所示石器证明北京人处于什么时代?这些石器能反映出北京人从事哪些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
    (3)、围绕“探寻历史的途径”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0、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见下表。

    柳州白莲洞人遗址的考古发现清单

    相关结论


    穿孔砾石

    尾部被敲掉的螺蛳化石

    火坑

    龟背状石核砍砸器

    材料二   见下表。

    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___________

    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大量水稻遗存;出土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等

    ②___________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等

    材料三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部分考古发现。(见下表)

    ①陶寺古城的墓葬中,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③良渚古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与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④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选择材料一中考古清单中的一项考古发现,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结论。

    示例:从考古清单中“尾部被敲掉的螺蛳化石”,可以推断出螺蛳是白莲洞人的食物。(请选择除示例外其他三项考古发现中的一项,参照示例写出相关结论)

    (2)、根据材料二,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只填写字母。)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4)、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只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 1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原始人群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北京人

    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制作不同类型的石器工具

    采集、狩猎

    ——

    山顶洞人

    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采集、渔猎

    有爱美意识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多方面的发展……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编自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1)、根据材料一,写出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根据材料二,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 12、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伯益发明捕兽的 陷阱、舜作箫、少昊之子发明弓和箭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     )
    A、缺乏历史研究的价值 B、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 C、比出土文物的研究价值高 D、证实三皇五帝真实存在
  • 13、有学者说,在我国多个早期文明地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该学者肯定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引领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 14、中华民族祭祀黄帝和炎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此举是因为(     )
    A、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和炎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黄帝和炎帝时期出现早期国家 D、华夏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 15、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明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靠采集、狩猎为生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 16、如果要实地了解半坡人种植粟的情况,应到(     )
    A、浙江余姚 B、陕西蓝田 C、陕西西安 D、湖北郧县
  • 17、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下列劳动工具中,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

    A、石器 B、骨耜 C、铜铲 D、铁铧
  • 18、河姆渡人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地方是(     )
    A、 B、 C、 D、
  • 19、绘制下图最有说服力的史料依据是(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史书中的场景描写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牙齿化石 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资料 D、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烧骨
  • 20、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中发掘出一些粗糙的、人工痕迹明显的石器。由此可知,元谋人能够(     )
    A、钻木取火 B、直立行走 C、制作工具 D、从事农耕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