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政
  • 2、 右图《怒吼吧! 中国》,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能表现民族危难关头人民疾苦、最能形象地呼唤着中华儿女觉醒与抗争的伟大作品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它表现主题相近、表达时代最强音的是(    )

    A、《狂人日记》 B、《尝试集》 C、《文学革命论》 D、《义勇军进行曲》
  • 3、 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地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下图是他创作的绘画作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冼星海 D、郭沫若
  • 4、 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闻如许!既啃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C、动荡时代仍笔耕不辍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 5、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他的这部作品深刻解剖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指(    )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阿Q正传》 C、《女神》 D、《骆驼祥子》
  • 6、 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字、词典,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
    A、《申报》 B、京师大学堂 C、《民报》 D、商务印书馆
  • 7、 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打开大门时,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昧。清末,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可见,科举制度被废除是由于(    )
    A、促进社会进步、摆脱民族危机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 C、不能适应为封建王朝继续服务的需求 D、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推动
  • 8、 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福州船政学堂的兴办 D、京师同文馆的兴办
  • 9、 下图是一组历史照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 B、服饰的崇洋逐新 C、自由平等的社会风貌 D、社会生活的变化
  • 10、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婚礼现象的出现源于(    )
    A、自由平等的影响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大众传媒的普及 D、封建思想的根除
  • 11、 革命后,政府颁布了男子剪辫子、女子禁缠足、改称谓、不跪拜、男女平等无别等法令,极大地革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风俗,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
    A、洋务运动之后 B、戊戌变法之后 C、辛亥革命之后 D、新文化运动之后
  • 12、 右图是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1946年)。据此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A、分布于交通要道 B、轻重工业比重失衡 C、取得了长足发展 D、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 13、 张老师在讲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是指民族工业的(    )
    A、艰难产生 B、初步发展 C、黄金时代 D、走向衰落
  • 14、 下图是1914—1918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纱锭(纱厂用以计算生产的数量)产量示意图,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出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
  • 15、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的勒索,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外合资企业生产形式已经形成 B、封建制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中英商人根本利益一致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 16、 1924—1949年, 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 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碳裂,合作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C、两党目标不同,没必要合作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 17、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提到,除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外,民族利益常常是战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民族利益在一定条件下,是高于阶级利益的。下面哪一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现点(    )
    A、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        五 B、国共正式合作抗日 C、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D、渡江战役胜利,国民党政权垮台
  • 18、 下表是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1924——1930年),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1927年

    7——9月,参加八七会议,并领导秋收起义

    1928年

    2月,建立中国最早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

    1月,写给林彪的回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到最终成熟 D、北伐战争由开始到走向胜利
  • 19、 下图所示为某历史老师绘制的中国近代革命道路示意图,其中“→”表示学习与模仿关系,“————”表示发展关系,“→”表示创新关系。据此分析图中“B”代表的革命道路是(    )

    A、中心城市暴动的道路 B、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D、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 20、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标识。下图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部分精神谱系的所在地。其中C点对应的是(    )

    A、西柏坡精神 B、红船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延安精神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