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十九世纪中叶,《天工开物》经法国学者翻译介绍传入欧洲,中国养蚕技术促进了欧洲桑蚕业发展,中国造纸技术缓解了欧洲造纸业的原料危机。这体现了( )A、工业革命倒逼技术革新 B、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C、殖民掠夺推动产业升级 D、翻译推动中西平等交流
-
2、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所示的现象主要源于( )A、市民文化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人口数量的增长 D、晋商徽商的涌现
-
3、北宋饮食行会规定,要使用干净的器皿、注重食品的质量,“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清朝泥作匠行会规定“泥墙须包三年,如三年内倒塌者,归泥匠赔修”。这些规定( )A、规范了饮食行业的经营 B、体现了政府的重视 C、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行业的秩序
-
4、从贞观到开元的110余年间,虽政局几经变动,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在开元年间达到高峰。这一时期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A、纸币广泛流通 B、重文轻武政策 C、政策的延续性 D、尚武风气盛行
-
5、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的瓦当(文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说明当时( )A、藩镇割据 B、科技进步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
6、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实际身高基本在1.7-1.8米之间,而西汉文景时期陪葬的陶兵马俑的体量基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陶器制作工艺的进步 B、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军事征伐行动的减少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
7、战国时期,人们在制造农具、车辆和兵器等时已有角度的概念。 《考工记》中就有很多角度的名称。 《墨子》中也有点、线、面、方、圆等几何概念。这些记载,折射出( )A、学校教育普及 B、生产力发展的推进 C、变法成效显著 D、周王室影响力降低
-
8、下图为在黄河、长江流域出土铜器的主要种类。据考证,它们的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前二十一世纪。据此可知,当时( )A、铜器种类繁多 B、铜器已替代陶器 C、阶级分化明显 D、礼乐制度规范化
-
9、据考古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江西、浙江地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一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 B、黍 C、水稻 D、粟
-
10、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某班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的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历史人物
素材
研究角度
A
哥
伦
布
1492年8月,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10月登上了“美洲”大陆。由此,旧世界植物来到美洲,新世界可食用作物数量倍增。马、牛等牲畜为新世界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1558—1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带走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性命。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B
爱
迪
生
爱迪生在童年时只受过几个月的正规教育。他极具想象力,对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12岁时,他开始外出工作,当过火车服务生、电报员。爱迪生善于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运用到自己的发明中,是电气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
生产力发展
C
玻
利
瓦
尔
玻利瓦尔率领起义军击败西班牙殖民者,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他主张拉美国家联合,提出“美洲联邦”构想,试图打破殖民体系对南美的控制。
——摘编自玛丽·阿拉纳《玻利瓦尔:美洲解放者》
民族解放
(1)、除上述各小组搜集的历史人物素材外,再为下列研究角度各举出一位世界历史上同类型的人物。生产力发展: 民族解放:
(2)、在A、B、C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说明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
11、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其发展情况折射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曲折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普遍认为修建铁路“贻害无穷”“万难允许”。但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等官员认为铁路是“利国利民之大端”“自强要策”。1895年,光绪帝正式下谕:“铁路为通商惠工要物,朝廷定议,必欲举行。”
——摘编自田永秀等《从“贻害无穷”到“民命国脉”——近代中国人铁路认知历程分析》
材料二
时间
铁路总里程
主要铁路干线
主要分布区域
1918年
约10000千米
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中东铁路、京张铁路等
华北
1939年
约21700千米
湘桂铁路、南满铁路、京奉铁路等
东北、华北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等
材料三 在河流水道条件不发达的北方,铁路的影响更为明显。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人口从1902年的1.6万增至1910年的16.5万,进出口贸易额达429万两。中东铁路开通后,哈尔滨集中了30多国领事馆和2000余家外资商行,发展为远东国际商埠。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39年我国铁路空间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合理解释。(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铁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12、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历史上其形象发生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以前,骆驼主要为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用于西域、中亚的商业活动。西汉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在陕西西安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骆驼俑。但当时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汉墓中出土的骆驼俑显得有些稚拙,往往没有装饰,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
——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等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骆驼俑。
北魏
唐朝
文物形象
文物说明
北魏前期,大同地区的墓葬受中原文化影响,出现随葬骆驼俑。迁都洛阳后,墓葬中的陪葬品大量增加,骆驼俑背部装饰内容逐渐复杂,出现驮载的筐子及货物。
唐墓中随葬的骆驼俑数量剧增,“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成为常见的骆驼俑形象。骆驼驮载物品更多,两边通常挂有货袋、丝束、织物、毛毯等。
材料三 宋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骆驼在商贸中的作用渐渐淡化,胡商俑及载货骆驼俑在墓葬中的数量越来越少。
——摘编自赵亚春《大同北魏墓葬出土骆驼俑及相关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原地区骆驼俑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形象的原因。(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北魏至唐朝时期骆驼俑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3)、结合三则材料,为这组材料拟定一个适当的主题。 -
13、2017年,美国通过了30年来最大规模的减税法案,吸引跨国企业资金回流,同时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这一行为旨在( )A、构建多边贸易体系 B、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发展 C、维护自身经济霸权 D、促进国际技术共享交流
-
14、二战后,联邦德国陆续颁布了《员工参与和解雇保护法》《健康改革法》《养老金改革法》等多部法律。这些举措( )A、重建了德国社会秩序 B、杜绝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C、实现了民众共同富裕 D、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15、1941—1944年,某些公司为美军设计了包括具有代表性的“飞虎队”标志在内的1200多个部队徽章,以及被广泛用于海军陆战队、航空队和直接出现在战机机身和军营标识中的徽章。这一现象( )A、激励了盟军战斗士气 B、凸显了冷战对抗的思维 C、缓解了美国经济危机 D、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16、20世纪20年代,某美国记者考察苏俄(联)后报道:他们在利用资本家建设铁路,就像用野狼的牙齿来打磨猎刀。该报道反映的是苏俄(联)的(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17、某博物馆展出了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复制品:腰线采用符合人体曲线的分割设计,肘部有可开合的裂口以提升灵活性。这种设计体现了当时( )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B、关注人体自然与实用 C、延续宗教禁欲观念 D、保留游牧服饰的传统
-
18、下图为1950年英属非洲某殖民地出口商品占比情况。该数据说明当地( )A、粮食自给自足 B、出口结构单一 C、工业技术进步 D、贸易对象多元
-
19、18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通过立法设立大量公司法人,公司从国王授权的“国王之子”转变为由议会法定的“国家之子”。这一转变反映了英国( )A、君主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B、工业革命限制资本流动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D、教会与议会矛盾尖锐化
-
20、中世纪晚期,法国香槟地区领主将耕地转为葡萄园,生产葡萄酒以供应城市市场;在英国“新呢绒”制造区,商人将羊毛分发至农村家庭加工并控制成品销售,使农民依附于工业资本。据此可知( )A、行会间存在恶性竞争 B、庄园法庭失去仲裁能力 C、教会对庄园控制严格 D、城市冲击庄园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