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对无线电通讯长期是“不得不用、却又不敢大用”。无线电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中国的保密能力落后,常被敌军破译。重要战事中涉及关键部署时,不得不舍弃无线电改用其它手段来传递信息。材料论述了中国(     )
    A、抵抗能力的不足 B、持久战的必要性 C、传递军情的困境 D、抗战力量的分散
  • 2、龙云在《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里回顾八一三淞沪会战时说: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由此可见,淞沪会战意在(     )
    A、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B、振奋全中国抵抗日本的信心 C、将战场从北方引至长江中下游 D、给日本施加巨大的国际压力
  • 3、毛泽东1936年谈到统一战线时说:“我们深信,如果不减轻农民的负担,抗日的纲领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是为了(     )
    A、团结力量去抵抗侵略 B、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C、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D、夺取长征的伟大胜利
  • 4、经过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红军的表现是以下哪项的成果(     )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农村包围城市 C、政治建军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5、收录进《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多达125页的《寻乌调查》(1930年5月),对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经济进行深入分析,内容涉及各行各业,详细到地主用怎样的方法放高利贷。但毛泽东1931年说,这个报告还存在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打土豪分田地的决心 B、发展游击战争的经验 C、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D、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 6、1927年之后,德国军事顾问取代了苏联顾问,他们按照德军的组织方式对蒋介石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包括建立一套行政体系。可以与该转变构成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B、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C、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7、1925年毛泽东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时说:“我们看四年以来的罢工运动,如海员罢工、铁路罢工、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沙面罢工以及五卅后上海香港两处的大罢工所表现的力量,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无产阶级力量的展现,最重要是得益于(     )
    A、党的领导和组织 B、国共第一次合作 C、北伐战争的开展 D、新文化运动推动
  • 8、下图照片拍摄于1917年8月12日的欧洲,一群来自中国的劳工在英军军官的监督下将粮食装车。该照片拍摄于哪一时期?(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三角贸易时期 C、一战期间 D、二战期间
  • 9、李宗仁初入行伍时,从梧州随军到达肇庆,汇聚于此的军队还有蔡锷的滇军等等。这位年轻的护国军官当时住在端州旅馆,同住的客人多半都与反对帝制有关。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他们汇聚肇庆的目标是对付(     )
    A、光绪 B、溥仪 C、袁世凯 D、张勋
  • 10、在确定国名时,孙中山选择使用“民国”一词,而非republic的普通译法“共和国”。魏根深认为,孙中山选择“民国”,极有可能受到当时中国流行的相似新词影响,如民法、民权、民主等。由此可见,当时(     )
    A、清朝走向民主政治 B、重视民众的思想兴起 C、民众权利得到保障 D、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 11、欧阳深夜苦读《国史大纲》,对清末历史中的“庚子、辛丑以后,国家危机日益暴露”这条表述有点困惑。请问以下哪个著作可以为欧阳解惑?(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猛回头》 D、《敬告青年》
  • 12、1895年12月8日,督办军务处将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方案上呈,光绪皇帝当天便下旨批准。在批复上谕里,皇帝明令袁世凯须“参用西法”、“专仿德国章程”,并警告他严格遵照指示,切不可再练出一支传统军队。光绪皇帝如此批复是考虑(     )
    A、镇压太平天国 B、协助朝鲜平叛 C、洗刷战败耻辱 D、应对八国联军
  • 13、甲午战后,中国被俄、日、英、德、法占据的五个租界地,无一不是可以出入军舰的深水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这反映列强(     )
    A、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B、受到门户开放威胁 C、合作互助掠夺中国 D、与美国展开了合作
  • 14、时任甲午战争大本营陆军部野战卫生长官石黑忠悳主持了一项中日两国士兵体格的研究,结果显示,身高与胸围两项指标清军优于日军。但与饮食、训练相关的指标中,清军平均体重比日军轻了约6公斤,肺气容量差了500多立方仙米,握力差了10基瓦米。中日士兵的差距说明了(     )
    A、清朝官场政治的腐败 B、清朝军事力量的虚弱 C、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 D、清朝作战策略的失误
  • 15、1890年光绪皇帝开始学习英语,朝野风从。1891-1894年间皇上研读外国书籍,引发西学热,通商口岸供应外国书籍的能力达到极限以至于脱销,甚至出现了大量盗版书。材料反映了(     )
    A、革命已是大势所趋 B、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儒学根基已然崩塌 D、维新运动如火如荼
  • 16、为了在中国推广电报,丁韪良带着电报机前往总理衙门,请那里的官员亲自体验。据他回忆,大臣们对电报的兴趣似乎很另类,“老大臣们弄着电机玩,时而发送信号,时而把铜丝缠住身体,时而闭塞电路,时而接通电路。看见电花飞跃,报鎚上下,则狂笑不已。”由材料可知(     )
    A、技术认知需要一定时间 B、洋务运动只是徒有其表 C、新技术不符合中国国情 D、电报会危及晚清的统治
  • 17、论及太平天国,钱穆说:“文治制度方面,在南京十二年,可算绝没有些微上轨道的建设。亦不能收罗原来团体以外之人才。却妄想以天父、天兄之欺妄深山愚民者,欺尽天下。如此何得不败?”钱穆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     )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领导群体落后无能 C、湘淮军队迅速崛起 D、统治集团自相残杀
  • 18、19世纪70年代起,费利斯·比托等人在广东、上海、香港之外的北京、华北以及内陆省份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展示古老中国的照片,改变了欧洲人对传统中国的异域想象,加速了中国形象的去浪漫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清朝(     )
    A、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改变对外交往状态 C、开始政治制度改革 D、不断遭受革命冲击
  • 19、“鸦片战争”这一术语1840年由伦敦《泰晤士报》发明使用,但直到1911年后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在此之前,清朝将这场战争称为“边事”、“夷变”、“胡事”或“海禁打开”。术语使用的变化说明(     )
    A、中国对战争的反思更深刻 B、英国刻意掩饰战争侵略性 C、中国已经摆脱战争的影响 D、中国的政治逐渐走向民主
  • 20、乾隆中后期,农耕社会已无力吸纳人口暴涨后的剩余人力。人地争食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财富也无法有效地累积,社会普遍贫困化。材料论述了(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朝经济 B、人口增长与清朝盛世的危机 C、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小农自然经济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