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时期,越国愿意接受华夏诸国已十分成熟的战略智慧,越王勾践隆重迎接孔子弟子子贡,子贡建议勾践出兵助吴伐齐,以达到削弱吴国的目的。这表明,当时(     )
    A、社会生产进步 B、民族交融加强 C、百家争鸣兴起 D、兼并战争频繁
  • 2、甲骨文中记载,商朝部分妇女有自己的封地、田产,她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独立经营。这说明,商朝妇女(     )
    A、主持占卜活动 B、成为主要劳力 C、履行诸侯义务 D、享有较高地位
  • 3、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纹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印证了当时(     )
    A、不同地区存在交流 B、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C、青铜制造工艺成熟 D、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 4、如图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红陶罐,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被鉴定为一级文物,俗称“国宝”。据此可知其价值是(     )

                        红陶罐

    A、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B、了解原始手工劳动 C、象征着最高的权力 D、凝结亲密血缘关系
  • 5、口号是时代的声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⑦“打例列强,除军阀”

    ③“万水千山路,红军永不畏”

    ⑧“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变亦变,不变亦变”

    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⑤“到黄埔军校去”

    ⑩“突破乌江,到遵义去过年”

    (1)、请参照示例,将上面口号进行分类,并为每一组分类凝练一个主题。(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类不得少于2个口号,分类不得少于2组;主题凝练须简明扼要、科学合理,符合史实;照抄示例不得分。)

    【示例】分类:①②

    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

    (2)、从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选择其中两个,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 6、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制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引发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某一阶段发展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是在阶段(填序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
  • 7、

    19世纪中期以来,救亡图存始终成为近代仁人志士不懈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改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一共提及了几个救国救民方案?材料中的“自强运动”和“拳匪运动”分别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个救国救民方案提出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材料二中横线部分内容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那一主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产物是什么?把这一产物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材料中的“二十八年浴血奋斗”是从哪一年开始?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近代不同阶级救亡图存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的认识。

  • 8、“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首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它的词作者是(     )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曹禺
  • 9、重庆《大公报》1945年8月29日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社评内容反映当时的国人希望(     )
    A、实现国内和平与民主 B、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 C、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 D、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
  • 10、八路军某师的司令员强勇曾回忆:“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激战一天,死敌1000余人……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115师每人一件。”司令员强勇描述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 11、下图是著名画家钟灵于1938年创作的漫画作品《不出手掌》。这一漫画表达了(     )

    A、民众希望国共联合抗日 B、对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满 C、抗战必胜的信念 D、抗战胜利的喜悦
  • 12、“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一记录见证了(     )
    A、五四爱国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双十二事变
  • 1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这里,创建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瑞金 B、井冈山 C、南昌 D、延安
  • 1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下列提示,图中“?”处应填入的正确史实是(     )

    A、农民罢耕 B、商人罢市 C、官员罢政 D、士兵罢战
  • 15、“直指‘孔家店’驱散专制阴霾;请进‘德先生'迎接民主春风”。上述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6、《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理解最为贴切的是(     )
    A、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放火烧毁 B、列强对中国掀起瓜分的狂潮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7、谭嗣同曾评价左宗棠:“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谭嗣同作出如此评价的依据是左宗棠(     )
    A、销毁鸦片 B、创办军事企业 C、收复新疆 D、抗击八国联军
  • 18、从内容上看,下图中两个文件共同的进步性表现在(     )

                                         图一                                                                              图二

    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 19、1860年,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着:“一个也不留,一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现在,咱们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罗伯特·麦吉描述的景象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20、把握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半两

    小篆

    长安

    张骞

    匈奴

    玻璃

    丝绸

    盐铁官营

    鲜卑

    洛阳

    人口南迁

    民族交融

    人口南迁

    锺繇

    云冈石窟

    (1)、根据材料,指出“秦半两”在当时最主要的历史意义。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选出3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自定观点,加以阐释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