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在此方略指引下,清政府派遣钦差大臣从沙俄手里收复了新疆。如果为这位钦差大臣量身打造一句台词,最符合的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 2、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干此勾当,得到了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多的好处。“好处”是指(     )
    A、强迫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 B、占领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从中国抢劫了无数的财宝 D、从中国获得了最多战争赔款
  • 3、“公元1840年4月7日星期二,在英国下议院,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足足进行了三天,但是让他们激烈争论的不是英国的法案和政令,而是攸关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家国运的决策”。“辩论”做出的决策导致了(       )
    A、印度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但不走通常的东行路线,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引自《哥伦布的遗言》

    (1)、该陛下是哪个国家的陛下?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路线,而走向西的海路”?
    (2)、根据材料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到达印度了吗,如果没有,他到达了哪里?列举同时期其他三位航海家?
    (3)、请概述该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的意识被一层共同的纱幕所遮掩,始终处于睡眠状态,这些纱幕由偏见和愚昧所组成------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史学家布克哈特

    材料二   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1)、这层纱幕指什么?导致这层纱幕烟消云散的是哪一事件?
    (2)、材料二中“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的核心和实质分别是什么?在当时有何积极的影响?列举其中产生的三位巨人?
  • 6、人类的诞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西方国家在不断探索民主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为了扩大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

    ——九年级上册历史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中期,这个国家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青铜板,在上面刻有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广场上。

    材料三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该国皇帝。528年,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撰出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1)、阅读材料一并根据材料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阅读材料二并回答,这个国家和法律文献分别是什么?该文献的颁布有何作用?
    (3)、阅读材料三并回答,该国是哪个国家?请任意列举这4部法律文献其中的两部?
  • 7、下列关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与雇佣工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

    ②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生产工具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改革,尽数吸收。”材料中,日本“革新”指的是(     )
    A、明治维新 B、伯里克利改革 C、大化改新 D、法兰克王国改革
  • 9、以下对封建时代西欧庄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欧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要向国王缴纳租税 B、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两部分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份地,说明领主佃户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D、西欧庄园中的农民可以通过庄法庭维护自己的一些权益
  • 10、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民族危机深重与国人救亡图存的历史。让国人深感耻辱,又展现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痕迹。
    (1)、
    从材料中指出开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事件?
    (2)、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这个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
    (3)、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以上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与阐述。(观点正确,要带有价值取向,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1、国人办报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始的,他们办报不得不用政论形式广泛议论时政,以唤起人们的觉醒。阅读材料,答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举国震惊,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变法与革命运动相继开展,政论报刊勃兴。1904年《时报》首先将这种尖锐犀利的评论形式文体移植于日报,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短论,分版设置,抢其时效,深受读者欢迎。梁启超的《时务报》上运用新文体,以半文半白、平易畅达和饱含感情为特点,传播新思想,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和视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材料二

    ——黄瑚《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概括《时报》到《时务报》的形式发生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新闻报纸发展阶段的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的关系?
  • 12、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反映了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时期

    教育发展概况

    项目一

    19世纪60—80年代

    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的官学和书院,同时官办的洋务学堂增多,其中60年代创办的广州同文馆开始就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80年代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为广东培养了大量军事和科技人才。

    项目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1901年,朝廷将书院改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近代学校系统开始。

    ——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材料二 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严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讲堂上所授学科……东西各国知其然也,故无不以体育一事为造就人才之基。                                                       

    ——《京师大学堂运动大会敬告来宾诸君子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项目的历史时期与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学堂教育”的宗旨,谈谈“以体育一事为造就人才之基”的重要意义?
  • 13、下图为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情况(单位:万两),图中信息反映了( )

    A、进口总额的增长比出口更快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出口额的比例在逐渐缩小 D、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 14、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束总统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复辟帝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帝制的复辟 B、亲美派和亲英派的激烈斗争 C、总统制更适合宣传民主思想 D、袁世凯总统制才更适合中国
  • 15、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对参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民国,参与政治的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附识分子、工人、军人和士绅外,妇女也有参政的意愿,女子参政团相继出现。这表明革命( )
    A、实现了男女权利的平等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各阶层思想的趋同 D、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16、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革党之轰击                新军之哗变                   官场之逃避               上海报馆之忙碌

    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 C、武昌起义没有推翻清朝统治 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
  • 17、下面可以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材料的是( )
    A、书籍《孙中山传》 B、枪支《武昌起义》  C、油画《武昌起义》 D、《辛亥革命》影视
  • 18、关于中国同盟会,史学界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将“它与那种以地域性、封建性、松散性为特征的会党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的政党”。第三种观点将它的成立作为“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最重要标志”。这说明( )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不同的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C、时代变迁不会影响历史结论 D、所有历史解释都是正确的
  • 19、历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三元里人民抗英”时,发现多种中文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战果的记述有不同,再查阅英方相关文献,参照互核,得出研究成果。据此可见,历史研究( )
    A、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只需查阅国内文献 C、要注重“实物考证”原则 D、只需使用文献资料
  • 20、1902年,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转化为外债后,不仅以关税为担保,而且包括均成为外债之抵押品,并盐税和常关税(一种内地通过税),距海关50里以内之常关税,均成为外债之抵押品,并受外国人控制的海关税务司所管辖。这表明列强( )
    A、控制清政府财政 B、增设通商口岸 C、侵犯领土主权 D、进行商品输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