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列示意图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取得了完全胜利 D、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2、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3、 《每周评论》报道:“民国八年……北京学生几千人,因山东问题失败,在政府高压的底下,居然列队示威,作正当民意的表示。”此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 4、 胡适曾写道,“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胡适意在(    )
    A、否定传统文化 B、推动文学革命 C、提升平民地位 D、批判封建伦理
  • 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说:“我们不满意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厉害;所以现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A、民权 B、民主 C、科学 D、马克思主义
  • 6、 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影响
  • 7、 观察下图,下图所示的是(    )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创建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
  • 8、 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我国上海时,见得宋教仁之被杀,完全出于袁世凯之主使,人证物证皆已完备⋯⋯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为此,孙中山(    )
    A、发动二次革命 B、进行护国战争 C、发表讨逆宣言 D、发起护法运动
  • 9、 下面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 10、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应该是同盟会政治纲领 C、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D、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开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人们发现混合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理养旧制度。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不平等条约并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参。

    (1)、材料中的“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指出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和所学,谈谈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中的“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谈谈这次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
  • 12、 “辛亥革命的武力瓦解了飘摇欲坠的晚清王朝以及背后数千年的封建政治,随之而来的民主、自由清新之风,扑向在旧王朝废墟之上重建的中华民国。”材料强调辛亥革命(    )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C、推动了思想解放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 13、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黄兴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督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宣扬民主与共和理念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 14、 “他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他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价的人物(    )
    A、领导了公车上书 B、建立了中国同盟会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大事件时间轴(局部)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节选):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

    (1)、从上面时间轴标注的历史事件中任选一次会议,说明其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间轴中1919年与1921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通过探究以上时间轴内容,请你尝试为党在1919 年至1949年的发展历程设计一个主题名称。
    (3)、结合所学指出解放战争时期党颁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联系所学说明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不同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
    (4)、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从材料中任选两种革命精神,说出你对其内涵的理解。
  • 16、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史料“露”狰狞】

    史料 1945年10月19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努力进副。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安、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策略“战”敌人】

    材料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进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1)、解读漫画,判断其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中的“和平方案”指的是什么?图中的磨刀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2)、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暮后与其狼狈为奸?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
    (3)、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这次军事胜利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
  • 17、 以下一组照片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 D、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8、 毛泽东在1949年4月发表的诗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北平和平解放,文物古迹得以保存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 19、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平津战役参战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 20、 据统计,参与淮海战役后勤保障的民工有543万人,相当于每个战士身后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作战。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形成 B、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C、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