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八字方针的调整 D、对“四人帮”进行隔离审查
-
2、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 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政府的目的是( )A、帮助朝鲜人民 B、维护人民利益 C、打击美帝国主义 D、保家卫国
-
3、学完清朝以后,某班同学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有同学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文章触犯法律而被抓起来了!” 他评论的是清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文化专制
-
4、论述题:
材料一1978年冬,原苏州吴县光福公社陈华大队,实行“专业分工、五统五定、联产到组、责任到劳、等量劳动、等额奖赔”的制度后,取得显著效果。1979年粮食增产幅度在全公社最大;1980年粮食因自然灾害出现全公社普遍减产,但其减产幅度为全公社最小,在全公社27个大队中其名次由原来的22位上升到第4位,多种经营收入增长42%,社员分配水平增长43.3%,1000多亩荒山变成成片的桑园、果园、苗圃;两年多来山区建设成果,相当于建国后30年的总和。
材料二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瞭望周刊》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①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材料一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①时期完成,请写出序号①所指代的时期。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说出图三中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位置。当时政府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的机构叫什么?材料三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其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
6、被誉为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渊源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民法大全》 C、《拿破仑法典》 D、《十二铜表法》
-
7、下图是1938年《救国时报》发表的漫画《日寇顾首不顾尾,招架不住了!》。该作品的创作意在( )A、宣传敌后战场胜利成果 B、讽刺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C、鼓舞人民群众抗战热情 D、揭露日寇凶恶残暴本质
-
8、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关于四大发明选项正确的是( )A、西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北宋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D、中国的火药和烟火,14世纪初经蒙古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
9、下图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凿空” B、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
-
10、汲取精神之源,凝聚奋进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主要内涵
①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③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④特区精神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整理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和共产党员网
(1)、请将①—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按照它们出现的时期进行排序。(只填序号即可)。(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为题目,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说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是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观点正确,可从材料①—④中选取一则或多则材料从背景、过程、影响等角度加以阐释,表述成文)。 -
11、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促使了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试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
材料二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它”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两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自18世纪以来以西方霸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法国、英国,美国,让世界伟大三百年,法国是文化,英国是工业,美国是战争。我们习惯了这种伟大,它让我们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掌控着绝对的支配权。但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些危机来自我们西方国家自身的错误,而有些则来自新兴国家的挑战。
——摘编自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讲话
(2)材料三中的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是文化,英国是工业,美国是战争”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马克龙认为当今国际秩序正在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的宗旨,是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等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4)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谈谈当今世界格局表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学派/身份
言论
老子
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
儒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詈(Cùgǔ细密的渔网)不入湾(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
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1)请写出上表中①处所应填写的内容。依据材料一、概括以上中外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言论所反映的共同主张。
材料二
(2)上图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重要史事?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传统的天下观念把“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注: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土司(注: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下体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两例中国古代王朝疆域的治理特征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败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帝国主义是怎样加紧对中国进行扩张的?
材料五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此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5)材料五中的这场革命的政治意义指的是什么?此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
13、下面一组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坚守阵地的苏军战士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机场
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
14、两次工业革命都有大量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发明,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蒸汽机车 B、铁路 C、珍妮纺纱机 D、汽车
-
15、70年前,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颁布,这次会议还有什么重要内容( )A、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
16、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要和平,争民主”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17、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陈独秀、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B、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 C、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 D、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
18、以下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为主题绘制的时间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时间轴中任选两例史事,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主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轨迹完全超出了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预料。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局势却变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战争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材料二 从表面看来,尽管一战后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发达的欧洲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这场战争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并在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实际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美国的参战使国际力量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大西洋彼岸转移。战争还使欧洲人第一次深深地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使欧洲形成了更为广泛而普遍的厌战、恐战的社会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深刻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2)、材料二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深刻的。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发明家及制造商为降低劳动成本,促成了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纺织工具的发明。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近200倍,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其他世界竞争对手。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个
工人数量/个
产值/千卢布
1860 年
99
11600
7954
1879 年
287
42000
51937
——摘编自《俄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