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不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也得到共产党的很大帮助。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实行国共合作后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并不是以削弱国民党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依据材料一概括出这次“国共合作”对两党产生的共同影响。材料二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由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二中“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是指什么道路。依据材料二概括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材料三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和召开的时间。(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生铁炉正式出铁。外国报刊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象征,惊呼:“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从1895年到1911年,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钢铁生产基地,生铁年产量最高的1910年达到119万吨,钢产量6万吨,超过了同期日本最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中国早期兴建的京汉、粤汉、津浦等八条铁路干线所用钢轨和钢件均由其提供,产品一度远销美国、澳大利亚。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汉阳铁厂创办于中国近代的哪一运动中?依据材料一,说说汉阳铁厂受到外国报刊高度评价的理由。(答出一点即可)材料二 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报刊的进步作用。(至少答出两个要点)材料三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归纳辛亥革命主要的历史功绩。(至少答出两个要点)材料四 他大声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材料四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得核心思想。 -
3、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认为它是“大喜事”是因为这件事( )A、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B、顺应了国内要求和平的呼声 C、阻止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D、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
4、朱汉国在《明确“十四年抗战”有重要意义》一文中指出: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六年是局部抗战,后八年是全国性抗战。其中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转折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
5、北平学生痛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里描述的是( )A、一二•九运动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自治运动” D、八一三事变
-
6、下图是国民革命时期创办的一所军校,其办学目的是为了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B、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 D、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军
-
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材料中的“民贼”是指( )A、袁世凯 B、冯国璋 C、段祺瑞 D、张作霖
-
8、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9、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写到:“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美国( )A、要求中国割地赔款 B、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大力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D、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
10、“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文化事业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开展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摘编自颜炳呈《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性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先进的中国人所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均失败的共同原因。 -
12、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教育、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
图一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子崇尚身体健美。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这种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人们对时尚服饰的态度,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摘编自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说出张謇的企业在哪个时期发展最为红火?状元张謇办企业,体现了他怎样的救国主张?(2)、依据材料二图一所示内容,简述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依据材料,指出当时上海女性着装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从材料三所示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求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1)、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指出两次鸦片战争侵略军入侵路线的特点,及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拼命抵抗”的一则史实。并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失败的理由”。(3)、材料一中的“因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而创立的哪一组织开始发展反清力量?“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
1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给该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这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从1922年以后,该厂开始走下坡路。其外部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请你据此分析该厂是A、湖北织布局 B、福新面粉厂 C、轮船招商局 D、大生纱厂
-
15、“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体现了红军( )A、立志开天辟地 B、决心艰苦创业 C、革命信念坚定 D、坚持实事求是
-
16、陈潭秋回忆录中说“在上海搜不到继续大会工作的适当地点,决定了到杭州西湖去。但是在到出发前,又得出了结论,西湖不是适当地点,因为那里游人太多。因此即在嘉兴的南潮举行。这里虽有游人但较少。到那里后,我们即租了一只大船,买了食物、酒好像游人一样,在湖上的船中进行大会的工作”。回忆录中记载的会议影响是( )A、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一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17、1918年,李大钊回到家乡,亲戚问他:“你在北京干啥?”李大钊浅浅一笑说:“点种。”亲戚听了有些莫名其妙,“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点什么种?”他回答:“革命的火种。”次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李大钊在中国( )A、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B、践行中体西用的主张 C、积极地推动报刊、杂志及书籍的发展 D、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
18、人们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中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有所发展但尚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水平与阶级状况,使得空想社会主义达到顶峰,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使得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的阶级矛盾。无产阶级直接反对资产阶级的自觉斗争开始了,无产阶级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科学的认识,这些运动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能摆脱空想与密谋的性质。这些英勇的斗争一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表明它亟须科学的革命理论去指导。
——整理自熊子云《马克思主义形成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是在各国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着……从理论上讲,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一直赞成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的观点。但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商品等问题上的看法则有了很大改变,他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成原因再思考》
材料三 下图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宣传海报《HELPCHINA》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无产阶级爆发大规模革命运动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写出无产阶级科学理论诞生的时间及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如何“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整农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从材料三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该事件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说明。 -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以下这段话摘自1933年3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价值萎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交换手段难逃贸易的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2)、罗斯福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3)、罗斯福针对“农产品找不到市场”采取了什么措施?(4)、罗斯福针对“大批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
20、19世纪60—90年代,李鸿章等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与之对应的实践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