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中国有一个独特的主食格局南米北面。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由几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造成的。(1)、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一中“神农”为什么“教民农作”?“教民农作”出现了一种什么结果?
(2)、材料二图一半坡遗址出土的粟 图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图一、图二分别发现于哪个流域?
(3)、材料三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材料三说明人类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材料四中的两种房屋分别属于哪一居民的住所?它们在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最可信的两则资料。(写序号)从这两则资料中任选其一(写序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材料二遗址名称
部分考古发现
①
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
②
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
依据材料二,请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归纳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
(3)、材料三 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
依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
石峁遗址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
生产发展,出现城市
铸铜、制骨等生产遗存
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①
出现王权国家
②
-
3、《礼记》中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选拔首领 B、河姆渡人选拔人才 C、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D、炎帝和黄帝的禅让制
-
4、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知( )A、当时的统治者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长江下游地区最早出现早期国家 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长江下游地区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
5、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
6、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富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 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
-
7、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人(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
8、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9、为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情况,考古学家收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大禹治水的画像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化石 C、炎黄战蚩尤的相关传说 D、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
10、下面是某部著作中的两幅插图,通过插图可以判断,这部著作的名称可能是( )A、《东方之祖——元谋人》 B、《北京周口店——祖先遗迹》 C、《打制石器的探索》 D、《农耕文明的辉煌》
-
11、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可知,当时的居民( )A、已经学会保存水源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过上定居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
12、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早期社会形态,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A、制作工具,发展生产 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 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 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
-
13、下面为北京人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这反映出北京人( )A、已学会使用火 B、懂得制作工具 C、过着群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
14、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如图)是穿孔项链。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A、良渚古城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
15、下列材料中可用于研究北京人体貌特征的是( )
①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②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④北京人牙齿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16、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 )A、在这里发现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这里生活过 C、中国的农耕文明起源于这里 D、黄帝炎帝结盟于这里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欧,任何一块土地一旦封授,土地上的管理权及所有其他的权力包括经济权,司法权、治安权、警察权、铸币权、军事权等全部转移到土地受领人手里……封臣在自己的采邑拥有独立的政治权,每个领主都行使完全的司法和行政权,每个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的司法、行政单位,正如恩格斯所言:“领主身兼立法者、裁判官和判决执行人,他成了自己领地上的完全不受任何限制的统治者。”
材料二:封建领主通过代理人统治、管理城市,直接干涉城市的工商业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统治与干预,特别是经济上的随意榨取,成为城市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侵害了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因此开始。
——摘编自陈稳《“中世纪西欧城市”教学解说》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庄园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庄园的形成与什么制度的推动有关。(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城市争取自治的两种常用手段。(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地位。并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
18、
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史实,举三例说明“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
材料二:
六七世纪时,日本处在奴隶社会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唐朝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其中就包括日本。那时候,外国人除了和中国人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六七世纪的日本面临的困境,以及它是如何向中国学习摆脱困境的?
材料三: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类世界不同的文明?
-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第2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材料二: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
(1)、材料一出自哪一法典?写出这部法典的历史地位。(2)、材料二反应的是什么人建立的什么制度?“婆罗门”掌管什么事务?(3)、材料一中“法典”的制定、材料二所反映的制度都体现出对哪一阶级利益的维护? -
20、罗马帝国时期,东方的丝绸成了新贵们炫耀跟风的奢侈品,他们认为只有足够昂贵的绸缎才配得起他们高贵的身份。皇帝和皇后常常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佩戴珠宝饰品,以展示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引导下,罗马帝国( )A、进入黄金时期 B、陷入统治危机 C、爆发斯巴达克起义 D、颁布《十二铜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