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上甘岭战役,3.7平方公里的山头落下190万发炮弹,每平方米76枚的恐怖密度下,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材料体现了志愿军(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与时俱进、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
2、“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它”使中国( )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3、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继辽沈战役之后又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主要发生在华东和中原地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大大削弱了国民党主力的战斗力,并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决定性的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
4、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不仅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而且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据此可知,“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 )A、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
5、据下表推断,“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 )
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一个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创建了,带领着我国人民群众不断改革创新、大胆改革创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A、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阻止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 C、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D、使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
6、北洋政府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全国学联立即号召和组织各地学生投入拒签和约的斗争,工人群众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得亦非常坚决。他们表示:“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与材料相关的是( )A、戊戌变法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
7、胡适提出“八不主义”,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这些主张出自他的( )A、《敬告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文学革命论》 D、《狂人日记》
-
8、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和维持清王朝封建统治政权,一批当权官僚出面主持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强”“求富”运动。该“运动”(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D、使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之中
-
9、某学习小组在“中华英雄谱”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整理了如下资料。这些资料所承载的主要事件共同( )
艺术作品
官方文献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史部类图书
A、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拉开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
10、地处沿海的烟台,在明代是防倭重地。1398年,朱元璋颁诏在烟台奇山北麓建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直属于山东总督备倭都司。奇山所成为山东北部沿海登州卫和威海卫之间最重要的海防守御门户之一。与“奇山所”设立目的一致的是( )A、鉴真东渡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李自成起义
-
11、宋朝时,引入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引进占城稻等外来优良品种,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技术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使得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这些做法( )A、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迁 B、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有利条件 C、直接促进了货币贸易量的增长 D、表明区域性商业网络已经形成
-
12、隋唐时代的中国以其空前的繁荣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特别是日本、新罗、渤海、安南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圈。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文成公主入藏
-
13、汉代通过各种措施使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得以确立。下列属于推动儒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的是( )A、百家争鸣 B、实施“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创立科举制
-
14、殷墟遗址是一座商文明的巨大宝库,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文物出土于这座“宝库”的是(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商鞅铜方量
-
15、古地磁法是通过测量岩石或矿物中的剩余磁性来推断岩石的形成年代。考古学家运用这一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断,“该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16、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某老师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整理出以下主题,给出了相关的史实。
主题
1.杰出人物与社会
史实:孔子、唐太宗
2.生产工具(技术)与社会
史实: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
3.国家制度与社会
史实:郡县制
请从中选择一个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卡片所给的一个史实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另一个史实,加以论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某校项目式学习小组以“人口·空间”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相关任务。(1)、【任务一 探迁徙之因】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结果使东晋、南朝所辖境域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五为本土旧民,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
地区(今)
北来侨民数
江苏
约26万
安徽
约17万
湖北
约6万
江西、湖南
各约1万多
——据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整编
概括以上信息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2)、【任务二 析流动之势】——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
根据任务二的图文信息,概括该时期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任务三 识迁入之志】全国抗战爆发后,240多家工矿企业和近万名技术工人迁入重庆。重庆一位钢铁厂的技术工人曾在给《新华日报》的信中说:“我是江苏人,‘八一三’后由上海来到后方,抱着满腔的热忱,为祖国服务,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几年来“尽管物价高涨,所得工资还不够维持我和妻子两人的最低水准的生活,可是想到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拼命,我们在后方从事生产的人能够叫苦么?所以我总咬紧牙关,努力生产”。
——据潘洵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等整编
任务三中,技术工人的书信为我们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一手史料。据这封书信,我们能够获取这位工人迁入重庆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
(4)、【任务四 明迁移之效】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探索中,1964年8月,中央作出在内地开展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几百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四面八方来到内地的深山峡谷、大漠荒原,战胜险恶的自然条件,建设起了一座座现代企业和交通设施,形成一批内地工业基地,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中西部的现代化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到1978年,中西部职工人数从先前的325.65万人增加到1129.5万人。
——据李正华、宋月红主编《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整编
根据任务四的材料信息,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内地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建设的特点。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1810—1826年的拉美独立战争,在拉丁美洲的辽阔土地上摧毁了殖民制度,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出现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等17个独立国家,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政治版图。拉美各国独立后,纷纷颁布宪法,并很快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取消了商业专卖制度等。
——据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整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
A.玻利瓦尔率军解放了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率军解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 )
B.拉美独立运动对拉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
(2)、材料二 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会员国总数是51个,大多数是欧美国家,且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会员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到2011年,联合国会员国总数达到了193个,2/3以上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逐渐开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把联合国看作是“让全世界听到我们声音”的最重要的讲坛。——据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等整编
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取得的与联合国有关的重大胜利。
(3)、材料三 中国将始终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中方愿与非洲携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要携手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营造包容、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非方欢迎中方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赞赏中方为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网络、数据领域全球治理中的权利所作努力。——《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非科技合作的内容,在推进全球科技治理中,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简析中国为什么“能”。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
19、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古埃及法老胡夫为自己修建了呈角锥体状的陵墓 B、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C、到1940年底中共在华北等地创建了16块抗日根据地 D、欧共体成员国加强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
-
20、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
历史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入的是( )
A、大学的兴起 B、殖民争霸战争 C、探寻新航路 D、资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