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科举制是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哪一科的设置?
(2)、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1573— 1626)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 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卷 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三中的赵秉忠殿试卷是目前所知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从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的角度分类,赵秉忠殿试卷属于哪一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科举制的“文体”名称及其危害。
(4)、材料四科举制度不仅决定着应试者个人的前途、家族的兴衰,更左右着帝国的教育、政治、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而这种影响,正是通过一批批金榜题名者和一批批科场失意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的。--央视纪录片《科举》解说词
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科举对现代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
2、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这位“先生”最可能是( )A、苏轼 B、王守仁 C、陆游 D、顾炎武
-
3、清代豫商中武安商帮实力雄厚。《河南省志》记载: “清乾隆、嘉庆后,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这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突出 B、陆上丝路繁荣 C、商品经济活跃 D、水路交通发达
-
4、清代学者赵翼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推断A、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 B、皇帝权力受到了制约 C、军机大臣掌控了朝政 D、中央权力向地方分散
-
5、 202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勉励他努力成为佛学造诣精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稳定发展进步中作出更大贡献。回顾历史,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始于 ( )A、元朝时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
-
6、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 C、成功收复台湾 D、引清军人关
-
7、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汉县境复置东乡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设立( )A、标志丞相被废除 B、杜绝了地方割据隐患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进行省制度的确立
-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铜钱计量单位)。”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地区安全
-
9、导致下面两图所示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上丝路繁盛 C、手工业的发达 D、人地矛盾尖锐
-
10、元朝疆域辽阔,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管辖。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 )A、知州 B、巡检司 C、都元帅府 D、台湾府
-
11、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A、抵抗金军的决心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辽朝的腐败
-
12、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A、都发生于公元11世纪 B、结盟或和议其中一方均有北宋 C、都使双方维持较久相对和平 D、都是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称臣
-
1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中的货币样式,其最能体现出(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辽宋夏政权之间的民族交融 C、宋辽西夏之间差异消除 D、北宋手工业技术的稳定发展
-
14、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
15、《原道》中写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为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
16、唐朝对归附的边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设置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最主要体现了唐朝( )A、对外政策多元开放 B、社会风气宽松开放 C、边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灵活开明
-
17、 □□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口口”指代的是( )A、吐蕃 B、突厥 C、回鹘 D、匈奴
-
18、 “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 说明黄巢起义(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因赋税繁重而爆发 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
-
19、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盛唐气象”这一主题时绘制的结构示意图,请为示意图“?”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风气开放 D、工具革新
-
20、从下面材料能够看出唐太宗(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官吏清廉 D、关注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