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面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增长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背景是(    )

    年份

    年支出总数

    (百万元)

    军费支出数

    (百万元)

    军费占年支出

    总数的百分比(%)

    军费增长指数[1916-100]

    1916


    471. 5


    159. 4


    33. 8

    100

    1919


    495. 8


    217. 2


    43. 8

    136

    1925


    634. 4


    297. 7


    46. 9

    187

    A、农民起义不断 B、军阀割据混战 C、列强侵华频繁 D、封建政府压迫
  • 2、 下图漫画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直接导致其梦碎的革命运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 3、 小高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下图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

    时间:1913年3月20日晚

    被害人:宋救仁

    经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之后不治身亡

    A、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B、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C、表明袁世凯成功复辟帝制 D、标志着护国战争的开始
  • 4、 下列是王明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时代的曙光
  • 5、 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蒙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武昌起义过程 B、孙中山革命活动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6、 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自话文。1920年如果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
    A、民国一年 B、民国四年 C、民国七年 D、民国九年
  • 7、 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8、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则理发店广告。讲究样式的理发业取代了传统单调的剩发业,反映出辛亥革命(    )

    女子剪发,全球风靡

    秀丽美观,并且经济

    式样旖旎,梳洗容易

    设施新异,手艺超群

    闺阁令媛,请来整理

    A、对社会性质的改变 B、对社会陋习的根除 C、对封建制度的废除 D、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 9、 1912年2月 12日, 《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的“民军起事”的重大意义在于(    )
    A、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B、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10、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有当事人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面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 11、 右图墓园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它是率规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 12、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纷纷涌现。下图所示著作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有田同耕”思想 B、反封建道德思想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反帝反封建思想
  • 13、 “两会”的主题之一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孙中山,他的民生政策具体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平均地权 D、创立民国
  • 14、 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说:“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孙中山是章士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B、孙中山早年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C、孙中山是所有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
  • 15、 1907年到1911年之间,著名的进化团和春阳社先后演出过《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等剧目。这些剧目反映了(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B、当时进步的政治诉求 C、中国戏剧深受西方影响 D、革命政党的广泛建立
  • 16、 20 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借说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党班,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恶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

    都开始使用合语文语文教材。

    ————该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将所有的古籍来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乾官同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常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俗来携乱。”

    ————陈独秀

    材料二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来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作出的贡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把五四运动这一史实写入中国共青团团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完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信息。并根据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4)、综上所述,给以上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学习主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菲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 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论”

    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 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来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材料三  当帝亥革命的时候,当时环境上所必需的、所需要的,大多数人民所需要的,就只是“推翻清朝”,至于推翻清朝以外的事,和推翻清朝以后的事,则他们所不问。所以民主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朝推翻了。

    ————摘编自胡汉民《今日之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
    (3)、开放性关于辛亥革命,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民主革命的结果,便只是将清朝推翻了”?请说明理由。
  • 18、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为了挽救中国的命运,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记(部分)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希望“改良祖国”,结果被里之不理

    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

    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

    1895——1905年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905年8月联合各军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5月—10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七女潮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11年4月27日发动黄花岗起义

    材料二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等一批革命活动家和思想宣传家,先后组织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出版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革命书籍,发行了《中国日报》等革命报刊。与此同时,他们与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极力鼓吹民主革命思想,革命运动快速突进。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典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清朝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摘编自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兴中会成立的背景及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采取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运动快速突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它表明近代中国探索民主道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今天我们在感念先贤的同时,还应传承他们的什么精神?
  • 19、 某学者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笑,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由此可见,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新生力量和新的希望 B、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 C、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D、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20、 某校历史社团号召同学们开展楹联比赛。下列楹联反映的主题是(    )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

    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A、五四胜利,风云新途 B、一大建党,照亮航程 C、各地起义,推翻政府 D、农民起义,打击内外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