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20年,英国的手摇纺纱机工人有24万人,到1840年减至12.3万人,到1856年只剩下3000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资待遇降低 B、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C、工作环境恶劣 D、传统手工技艺缺乏传承者
  • 2、“他在法国的15年统治有两个特点:国内改革和军事战役。前者巩固了革命成果,后者在邻国激起了一种民族主义反应,并最后导致他的垮台。”这位统治者是(   )
    A、克伦威尔 B、罗伯斯庇尔 C、路易十六 D、拿破仑
  • 3、“这一文件正式宣告解除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并升华为一部革命性的宪章,它旨在将美国人团结在自由之旗和共同意愿之下。”该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1787年宪法 C、《权利法案》 D、《宅地法》
  • 4、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6 世纪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新航路开辟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行
  • 5、 “它并非是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材料中“它”是(   )
    A、近代科学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 6、1980年与1979年相比,广东、福建两省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7.9%和47.2%;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8.2%和10%。这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经济特区的创办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7、下表是1953—1957年工业生产发展的部分情况,该表可用于说明我国(   )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A、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 8、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   )
    A、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扫除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障碍 D、促进了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 9、下图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B、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1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与北洋军阀斗争中认识到革命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一个健全的革命政党,还有赖于为革命政党所掌控的革命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   )
    A、创建革命团体 B、提出三民主义 C、发动武昌起义 D、建立黄埔军校
  • 11、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保国会,宗旨都是“强国”“保种”,他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这表明戊戌变法是(   )
    A、政治改良运动 B、自强求富运动 C、思想启蒙运动 D、爱国救亡运动
  • 12、1843—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这缘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天津条约》
  • 13、小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了以下的知识清单。由此可知,他复习的主题是(   )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中外文明友好交流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14、唐宪宗时,曾一次性录取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寒门的士子。这说明科举制(   )
    A、重视官员的品行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增加录取的人数 D、维护世家大族利益
  • 15、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朝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维护社会稳定 B、增加政府收入 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徭役负担
  • 16、  下图信息表明我国古代钱币形制沿革具有(   )

    A、多元性 B、开放性 C、延续性 D、独特性
  • 17、科学技术的突破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所属时代

    代表性成果

    时间

    引领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英、美、德等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信息化时代

    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美、苏等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

              时代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

    21世纪初

    中、美等国

    ——摘编自褚君浩、周戟著《迎接智能时代:智慧融物大浪潮》

    (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属时代命名。
    (2)、从材料中选择两个角度,结合所学归纳四次工业革命呈现的发展规律并分析原因。
  • 1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表

    1952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7年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1952—1957年年均增长率

    农业生产总值

    58.5%

    43.5%

    4.5%

    工业生产总值

    41.5%

    56.5%

    18%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薛培松《四个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形成》

    材料三

    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议开始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我国生产的C919大型客机

    美丽乡村

    汽车进入千家万户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1952—1957年经济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周恩来提出的“现代化”的内涵,并结合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史事说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集中在哪些领域。
  • 19、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兼并纷争,正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朝,开创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和行政建置的新局面。

    ——安梅梅《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民族管理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归降后,太宗诏议安边之策,魏征与温彦博讨论时说:“晋代有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西晋官员)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今河南省)。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遣居河南,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第三十六》

    材料三   宋、辽、金时期,内地和边疆的开发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中原和边疆地区发生了长达百年富有特色的大融合。及至明清时期,消除边疆地区的割据势力和抵御外侮,成为这一时期边政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材料一中,“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世纪期;“行政建置”指的是在地方实行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征对“胡部落分居近郡”的态度。你是否同意魏征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个以上史事加以阐述。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选择一个时期,概述该时期对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为以上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20、广州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5G网络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服务和城市安防。这些举措最能体现的发展趋势是(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文化多样化 D、社会信息化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