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请问材料一中“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一项制度?请列举两位此制度下产生的首领。

    材料二:夏建国属第一,中华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A_____(人名),从此公天下变家天下。夏桀本是亡国君,商汤灭夏建商朝。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商周决战在B____(地名),纣死商亡西周立。

    (2)请问材料中空缺的A (人名)和B (地名)分别是什么?材料中“家天下”是指哪一制度?

    材料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该制度下诸侯的义务。
  • 2、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 了下面几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三月三,拜轩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河南省新郑市 举行盛大的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1)“轩辕”指的是谁?他和另一位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材料二:如下图

    (2)上面两幅图片表明原始人类已经过上定居生活。请说出图一和图二房屋的名称它们各自的代表性农作物是什么?

    材料三:

    (3)图三中北京人制造石器的方式是什么?由此可知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代?图四中“屈子”指的是谁?他的楚辞代表作有什么?

  • 3、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商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朝
  • 4、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 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后来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 6、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河姆渡人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山顶洞人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④①②③
  • 7、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延长历史的长度,拓展历史的宽度,挖掘历史的深度,我们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表一:

    西方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世纪

    大学兴起

    13—14世纪

    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3世纪末

    英国议会产生

    14—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发生“光荣革命”

    17世纪后半期

    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9世纪30年代

    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表二: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276年

    元灭南宋

    1368年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380年

    明朝废丞相,强化君权

    1381年

    明朝令商贾之家只许穿布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596年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1637年

    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44年

    清军入关

    1724年

    雍正帝下令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教

    1729年

    雍正帝设军机处

    1757年

    清政府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对外通商

    17—19世纪

    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1)、根据表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请你根据表一、表二并结合所学,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 8、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材料一   两汉时期,棉花便已在西域落户。虽然此地种植的系通过印度或阿拉伯传来的非洲棉(草棉),纤维质量较差,但这种棉耐干旱,适于河西走廊以至陕甘地区种植。唐宋以后,棉花在西北广大地区逐渐推广。

    ——摘编自殷晴《西域经济——对新疆开发史上若干问题的思考》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两汉时期棉花在西域得以种植的原因并写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域设置的机构。

    材料二   18—19世纪,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经济的核心。

    18—19世纪英国部分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表(百分比)

    时间

    棉纺织业

    钢铁工业

    煤炭工业

    毛纺织业

    1770

    2.6

    1801

    17

    1831

    22.4

    6.7

    7

    14.1

    ——摘编自【美】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材料三   1839年,英国在华散商报告本国棉制品在中国“现在虽然有限,可是因为价格低廉,将来可望增加……它所开辟的英国工业品市场是不可限量的”。在棉纺织利益集团助推下,英国国内的新闻报道也表明了纺织商人的目的并呼吁政府使用政治或者军事力量以保护他们的贸易通往世界市场。

    ——摘编自杨松《英国棉纺织利益集团对华贸易的介入及其影响》

    (3)依据材料二,说出英国纺织商策划对华战争的目的,并依据所学说出战后签订条约的名称。
  • 9、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测源》

    材料二   下图所示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在全球性的、激烈的帝国静突中发生。……路易十六和他的大臣们在政治上陷入极其局促的境地。

    法国处于全球性危机的中心。整个欧洲发其以外地区都感受到了法国激进革命的冲击。……其他欧洲大国——从奥地利、普鲁士到英国和西班牙——对革命感到厌恶,认为这些动乱会葳胁到它们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秩序,它们准备成立一个军事同盟来粉碎革命。

    ——【澳】彼得·麦克菲《自由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此后三百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权力架构确立于美国哪一年颁布的宪法?并指出这部宪法的不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 10、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界各地物种交流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的基本内容。
  • 11、下图是李华同学整理的学习卡片,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内容是(     )

    佃户使用领主的磨坊、酿酒机、面包炉等,都必须缴纳使用费

    每年的复活节、圣诞节,佃户还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

    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

    农奴的女儿嫁到庄园以外的人家,要缴纳一笔“婚姻捐”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C、西欧中世纪庄园 D、欧洲中世纪城市
  • 1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开明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同时兴办学校,培养洋务人才。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乃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花”和“柳”的理解。
    (2)、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 13、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材料二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虽然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权益,但太平天国概不承认,这也使得侵略者攫取的权益在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无法兑现,大大推迟了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

    ——摘编自刘建生主编《晋商五百年·保晋风云》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灭火轮船…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简要评价该历史事件。
    (2)、同中国古代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表现为“三新”,即治国方案新、担负任务新和失败原因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与“三新”相对应的内容。
    (3)、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一主张?
    (4)、综上所述,请你对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谈谈你的认识。
  • 14、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如图所示

    材料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来自八个国家的军队用先进的武器大炮再一次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他们攻大沽,占天津,夺杨村,过廊坊,直扑北京。8月14日,北京沦陷,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一种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契机”。
    (3)、材料三涉及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说它“将1840年以来中国的民族屈辱推至极点”?
    (4)、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综合上述材料,你从近代中国屈辱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 15、“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个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6、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图材料内容为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这些主张合称(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 17、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与图2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图1                              图2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 18、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日本借机从我国获得了诸多权益,其中要求:“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由此可以得出(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C、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D、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9、如图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

    A、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 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 D、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以改革家的胆略和气魄,客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车裂而亡,但他制定的新法却继续推行。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全国。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改革·创新”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上一页 213 214 215 216 2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