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古代制度不断革新,这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阅读以下材料,作出分析。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三: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①所示人物、②所示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哪些义务?(答出两点即可)材料反映出分封制有什么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全国推行了什么制度?这套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2、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解读下列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由于连年征战,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低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随着农业制度改革的深入,秦国粮食大量储积,大大增强了秦国国力。

    ——摘编自张宁《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

    图A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图A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中的图片和哪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对图1和图2所示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图A示意图代表是哪一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文字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国农业发展的变化。
  •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大汶口文化白陶鬻

    良渚文化玉琮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某社团学生依次对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展》的六个展厅“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永远的孔子”进行了参观研学,拍照留存资料:

    孔子的时代

    展出地点:二层第一展厅

    时代困局周王室东迁后,天子威望骤降,诸侯争霸,干戈不息。在孔子的时代,诸侯国内世卿、大夫摄政擅权,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民生维艰。这场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动,也激发了思想者们积极的思考。面对时代的困局,孔子的学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指出材料一中的文物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
    (2)、材料二为你提供了三件珍贵文物,请任选其一进行文物介绍。(包含这件文物的名称及价值)
    (3)、根据材料三中二层第一展厅的简介,指出孔子的时代困局。并结合所学写出孔子的核心思想以及记录其思想的著作。
  • 4、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修筑万里长城 C、开创大一统局面 D、统一了文字
  • 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礼治”
  • 6、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拜祭黄帝是因为(     )
    A、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黄帝部落是形成华夏民族的基础 C、黄帝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和律法 D、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7、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记录了许多历史信息。右图是一张关于干栏建筑的纪念邮票。早期的干栏式建筑最可能出现于我国哪一地区?(     )

    A、山西 B、浙江 C、辽宁 D、河南
  • 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中央)

    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思想

    材料三: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
    (2)、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朝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补充完备。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秦朝用哪一制度取而代之?
  •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战国时期,针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孔子的思想主要收集在哪一著作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举措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诸子百家聚众讲学,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这一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请你将材料三中的人物填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A无为而治,顺其自然。B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C民贵君轻,仁政于民。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 10、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况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秦军的战况如何?该战况的取得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措施有直接关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和技能。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一分别是古代哪两类原始居民的房屋?并分析两种房屋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 12、中国历史上曾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决心反抗秦朝暴政的农民起 义军领袖是(       )
    A、秦二世、赵高 B、张角 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
  • 13、“光盘行动”意在提高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培养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百家诸子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生活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 14、该工程是四川平原上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采用竹笼卵石以柔克刚,并且充分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崖壁的角度所形成的冲力,自然地控制着水量和水流方向。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 15、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宗教信仰的改变
  • 16、“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平王
  • 17、陶寺都城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分工。墓葬随葬品多寡不等,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D、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
  • 18、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并在上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同形状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只分布在南方地区 C、呈现多元性特征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 19、以下是北京人和猿的肢骨比较图。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     )

    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 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原始社会后期

    大禹治水

    公元前1046年

    商纣王暴政,被周武王所灭

    春秋早期

    管仲改革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

    李冰修建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

    伐无道,诛暴秦

    公元前207年

    刘邦、项羽起义灭亡秦朝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2)、支持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国君分别是谁?
    (3)、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商纣王暴政,被周武王所灭。历史事件2:伐无道,诛暴秦。

    观点:暴政导致王朝灭亡。

    论述: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再次选用示例的观点)

上一页 214 215 216 217 2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