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日本
-
2、 下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A、交通设施 B、电信网络 C、医疗卫生 D、生态环境
-
3、 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A、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C、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4、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A、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
-
5、 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
A、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B、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6、 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A、重视农业生产 B、鼓励商业发展 C、严惩官吏腐败 D、完善科举制度
-
7、 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
8、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
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
9、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A、青铜器 B、铁器 C、丝绸 D、茶叶
-
10、从1840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近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重点叙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摘编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实中任选两例进行简短介绍,介绍字数控制在50字以内。(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1、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改革挽救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此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两位人物的姓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的目的。指出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的事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的原因。 -
12、辛亥革命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个第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 东京成立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政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并将其作为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中华民国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名称和“三民主义”提出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1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6年10月
3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
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放火焚烧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 严重。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材料三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者妥协投降。1900年7月,天津失陷。8月,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列强乞和。列强本想以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的名称。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的名称。 举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2分,答出两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的原因。 -
14、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史事过程中提出的口号。这一重要史事( )A、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生 B、以工人阶级为先锋 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5、1915年,中国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16、下面是1918 年沈泊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南北之争》。该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护国战争的局限
-
17、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作了如下梳理。下列对该专题主题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18、下图是小张同学所做的读书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
19、下图所示纪念章的正反面均有“北京”的字样。该纪念章是法国1860年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这场侵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1)请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材料三:“(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史记》
(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商君”的变法给该国带来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