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学者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评论中“整个房子烧了”指的是(   )
    A、苏联模式僵化 B、东欧剧变 C、八一九事件 D、苏联解体
  • 2、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最恰当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

                 ②欧盟旗帜

                   ③100欧元纸币

    A、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欧洲文化的多元性
  • 3、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指出:“我们在第二战场开辟的时候,要以胜利迎胜利,......使东西捷报能相互辉映”。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4、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材料中“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股票投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盲目竞争
  • 5、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资料。从表中信息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主要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非洲

    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通过和平示威、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英国殖民者。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A、体现斗争形式多样 B、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 D、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 6、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 7、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 8、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材料(   )
    A、客观评价了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B、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 C、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 D、强调拿破仑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 9、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等法律文献,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材料反映他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 C、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 D、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
  • 10、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   )
    A、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C、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 D、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 11、2005年5月,埃法(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打捞出不同时期的各种雕像、器皿、浮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该硬币(   )

    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

    A、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 B、完全还原了亚历山大灯塔 C、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 D、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二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不断取得胜利;什么时候违背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摘编自孙华玉《实事求是:党的制胜法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边界的斗争”创造了什么局面?你认为支撑这一局面的条件有哪些?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联系遵义会议前后的相关史事,写一篇16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同时,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三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领导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这胜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更警示了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是如何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
    (2)、材料二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请写出两例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重大事件,并分别指出其历史意义。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三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文献体现了哪些原则?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依据有哪些?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舒缓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体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指出实现“自强”的途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指什么运动?二者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16、《人民日报》于1948年12月6日刊登了《中共中央电贺徐州解放》的报道:“庆祝你们解放徐州的伟大胜利。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徐州的迅速解放,对于全国战局,极为有利,为全歼当面匪军而奋斗。”该报道介绍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淞沪会战 D、淮海战役
  • 17、某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八七会议
  • 18、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C、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9、胡适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由此可知他提倡
    A、民主科学 B、兼容并包 C、马克思主义 D、文学革命
  • 20、下图是甲午战争形势图,对此图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平壤战役中邓世昌英勇牺牲 B、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辽东半岛战役发生旅顺大屠杀 D、威海卫战役中叶志超弃城逃跑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