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建党百年中,上海有两个跨度同为28年的奇迹。第一个:1921——1949年,从上海出发的红色革命,标志中国的新生。第二个:1990———2018年,从窗口到示范田,标志中国的腾飞。推动第二个奇迹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浦东开发区建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
2、根据如下课堂笔记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
3、下图所示为1953年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A、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 B、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
4、下关沱茶作为大理州唯一的百年品牌,是世界的沱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大理下关的众多私营茶厂被整合,与国营企业合作统一生产下关沱茶。国家对下关茶厂的改造形式是( )A、公私合营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强制没收
-
5、在新中国成立前,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这一变化得益于1950至1952年开展的(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6、下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
群体或个人
捐献战斗机(架)
甘肃玉门石油职工群体
1
四川简阳县农民群体
2
豫剧演员常香玉
1
著名工商业者荣毅仁
7
……
……
全国总计:3710
A、解放战争 B、土地革命 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西藏 -
7、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 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最适合放入“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篇章的画面是( )A、北平和平解放 B、渡江战役 C、政治协商会议 D、开国大典
-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1-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所占比例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扩大。
——摘编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四: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展开谈判,讨论开放其它港口、确定税率等事宜……乾隆帝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对外贸易仍局限于广州,远离北京,而且在中国其它地方几乎无迹可寻。
——摘编自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变化趋势。(2)、请举一例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9、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节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材料二:城市生活在唐诗中还是少见题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直到宋代中期以后才出现。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宋词发展创造土壤。而宋词这一新兴文体以其特有的抒情与文体风格,恰逢其时地充当了表现这种新兴城市生活的最佳方式。
——摘编自杨万里《宋词与宋代城市生活》
材料三:元杂剧多在勾栏瓦舍演出,内容贴近市井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剧中“善恶有报”“反抗压迫”的主题,让身处民族和阶级压迫中的民众获得心理慰藉,甚至通过艺术化的夸张(如窦娥“六月飞雪”的誓愿)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元杂剧毫不避讳地揭露社会现实,如《陈州粜米》揭露官僚与奸商勾结盘剥百姓的现象,成为社会矛盾的“镜像”。
——摘编自《元杂剧兴盛:多元因素交织下的文化奇观》
(1)、材料一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分析宋词与宋代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3)、据材料三,概括元杂剧在当时发挥的作用。 -
10、古代治国思想和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对朝代的兴衰产生直接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书·高祖纪》记载:“(高祖)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此外,“开皇元年,隋文帝见后宫金器,命熔铸为五铢钱。示群臣曰:‘珠玉填库,饥不可食;铜钱流通,民得活命。’遂定‘薄赋轻徭’之国策,仓廪十年皆满。”
材料二:明代以前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著名丞相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国以“仲父”相称,掌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明代废除丞相后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及其权力范围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明朝内阁对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的权力,最终决策权仍归皇帝),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顺治元年(1644年),清官方就制定了“开垦荒地之例”……康熙七年(1668年),规定田地“新荒者三年起科(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康熙十年(1671年)“准三年后再宽一年起科”。
——摘编自张研《清代经济简史》
(1)、概括材料一中帝王的治国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前后丞相(或相当于丞相的官职)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清初统治者实行的农业政策,并分析该政策的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封建王朝在治国中应注意的问题。 -
11、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国的( )A、军事防御的精密构思 B、城市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 C、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D、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
12、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科技著作的序言中写道:“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这句话体现了他编写该书时( )A、侧重参考官方典籍,确保权威性 B、精心收录民间传说,体现趣味性 C、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力求全面性 D、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体现独创性
-
13、嘉庆帝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御批道:“于甲辰年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当时以为笑谈。”由此说明清朝这一时期( )A、皇帝昏庸无道 B、军队武备废弛 C、八旗子弟贪腐 D、将领好逸恶劳
-
14、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达29%;同时期中国GDP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远超英、俄、日等国。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政治清明,疆域辽阔 B、对外开放,商业繁荣 C、君权强化,社会稳定 D、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
15、清政府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 )A、设置军机处 B、废除科举制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
-
16、某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下侧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 )
主题:____
史实1:1690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
史实2: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史实3:乾隆时,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A、建设东南海防 B、巩固西北边疆 C、加强西藏管理 D、促进中外交往 -
1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学习资源包。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名称
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文献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遗迹
李自成行宫遗址
A、明朝的灭亡 B、君主专制强化 C、女真族的发展 D、明宦官专权 -
18、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统治范围 D、密切了与海外的联系
-
19、洪武九年,朱元璋在地方行政上实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监察地方官员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卫所军务,三个部门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由此可知明朝( )A、三司互相监督制衡 B、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C、地方监察制度加强 D、中央衰微地方割据
-
20、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稳定包容的时代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