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成归多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经济之盛

    材料三

    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城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城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为什么名称?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简述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
    (2)、小明认为,大运河的开通,巩固了隋朝的统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下表中,明初到明末人口达到一亿的外部因素是(   )

    朝代

    公元(年)

    人口数

    609

    约四千六百万

    1110

    约四千七百万

    明初

    1368

    约五千六百万

    明末

    1602

    约一亿

    A、引进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 B、明朝实行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 C、周边国人口大量涌入中国 D、明朝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4、“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 B、 C、 D、
  • 5、合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次在合湾地区设置行政机关——澎湖巡检司是哪一个朝代(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6、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下列活动属于他功绩的是(   )
    A、建立契丹政权 B、建立西夏政权 C、建立女真政权 D、建立蒙古政权
  • 7、《梦溪笔谈》记录“其法用胶混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与上述材料相关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转轮排字法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 8、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非常繁荣,北宋政府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了(   )
    A、草市 B、市舶司 C、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 9、“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耶律阿保机学习汉族文化
  • 10、松赞干布因娶文成公主更仰慕华风,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并聘请唐朝文士为他掌管表疏,还向唐朝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础、纸墨的工匠,均获许可。材料表明(   )
    A、唐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B、吐蕃政权实现了封建汉化 C、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D、西藏已纳入中央统一管辖
  • 1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其确立的标志是(   )
    A、开考依才取士 B、设置进士科 C、创立殿试 D、开创武举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示意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时间

    事 件

    影响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

    2020年

    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依据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1)、从材料一中,你能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2)、通过分析材料一、二的关联性,可以得出结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乡发展与民生提升”。请你以此为观点,结合所学并联系上述两则材料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字数不少于180。)
  • 13、回首漫漫风雨路,新中国在外交上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下图是建国至2025年5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目简表

    材科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力推进实现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历史征程。

    ——摘编自王毅《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依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国际环境的突出特点,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为“建立独立,自主乎等的外交关系”而在外交政策上做出的具体努力。
    (2)、依据图示,指出图中增长最快阶段的代表字母,并分析此阶段增长最快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当前我国外交的目标及其指导思想。综上,谈谈新中国风雨外交路带来的启示。
  • 14、 街道名称凝聚了地域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街道名称背后的历史”社会调查后,做了如下记录,请你参与完成。

    【鸭绿江畔・英雄出征】

    街道名称

    命名背景

    鸭绿江大街位于丹东市,南临鸭绿江,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途径鸭绿江断桥等重要历史遗迹。1950年10月19日夜,①(军队)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铁西区内·工业烙印】

    街道名称

    命名背景

    沈阳市铁西区街道的名称体现了沈阳作为新中国工业区的鲜明特性,突出了“工”字和“业”字,如兴工街、保工街、卫工街、重工街等。

    【金马路上·岁月变迁】

    街道名称

    命名背景

    大连金普新区的主干道名为“金马路”1984年,“金县马桥子村”被开辟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特定区城)

    (1)、请将表中①处内容补充完整。列举一位你崇拜的抗美援朝英雄并说明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街道的命名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哪一计划相关。重工街这一名称体现了该计划的哪项基本任务?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金马路”命名由来,分析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不仅在课本中,也藏在生活里,你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哪些途径感知到历史的痕迹?
  • 15、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前后,当时的军事工业只具备制造一些轻武器、弹药和修复部分旧杂式军事装备的能力,如沈阳兵工厂弹药年产量仅1万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德国的弹药年产量就已在200万吨以上。

    ——摘编自艾克武《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历程概述》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脸成功,实现了核技术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此,我国跻身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总体保持国防支出合理稳定增长,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81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是比较低的。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捍卫。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也是世界上周边安全形势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既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需要,也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有助于中国军队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

    ——摘编自央视新闻

    (1)、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概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并概括其成功研制的重要意义。
    (3)、随着我国国防军事投入的增加,有人认为该举动背离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16、近年来,内蒙古自语区阿拉善盟推进“智慧边疆建设,依托卫星恶感、无人机迎查和系统集成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735公里边境线的动态监控,极大提高了边疆治理效能。这表明我国(   )
    A、科技发展助力国防 B、各民族一律平等 C、科技水平世界第一 D、各民族共同富裕
  • 17、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C、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艰辛的探索
  • 18、“海峡浅浅,明月弯弯···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给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阗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 19、新中国出现了三个“区”:“特别行政区”解决港澳台问题:“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区”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三个“区”的出现体现了(   )
    A、一国两制,有效推行 B、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C、科技进步,推动发展 D、制度创新,中国特色
  • 20、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小明在笔记本中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处是(   )

    A、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B、形成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C、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 D、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上一页 201 202 203 204 2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