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当时著名的“万石船”,其构造坚固,体积庞大,且设置水密隔舱,使用称为“转轴”的桅杆,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据此可知宋代(    )
    A、远洋技术的成熟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绘画技术的发展 D、造船技术的高超
  • 2、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 3、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依据材料可知行省制度创设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解决地方藩镇割据局面 C、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扩大元朝统治疆域范围
  • 4、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合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北宋政权存在时间不超过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局面
  • 5、北宋时期,朝廷对统兵将帅多有猜忌,往往任用才调平庸之人。同时,统兵大员多由文官担任,缺乏实战经验的文人指挥军队,导致军事失利频发。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兵将分离 B、重文轻武 C、分化事权 D、文化专制
  • 6、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了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改变了学者以往多以黑釉瓷器或剔花褐釉作为西夏瓷业典型代表的认知。该窑址文物的复杂面貌折射出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这主要反映出(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C、文献史料包含的信息较丰富、系统化 D、新的考古发现能补充甚至颠覆历史认知
  • 7、唐时,毕罗、胡饼等胡食由于做法简单且原料常见,深受唐人喜爱。另外这一时期不仅胡服成为当时社会的时髦服装,妇女还流行穿着袍衫及戴幞头的男装。这体现了这一时期(    )
    A、审美标准的变化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尚武风气的盛行
  • 8、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另一盏石灯笼形成“姊妹灯”。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取经 C、鉴真东渡传法 D、文成公主入藏
  • 9、唐代科举考试后,新科进士会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这一习俗被称为“雁塔题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的制度设计 B、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 C、阶层流动的文化符号 D、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
  • 10、某班级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最适合填入如下对联划线处的是(    )

    横批:贞观之治

    上联:政通人和,居安思危惜民力

    下联:大唐华彩,____

    A、国富民强文教昌 B、开疆拓土启开元 C、励精图治登鼎盛 D、天子门生遍四海
  • 11、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灵渠的开凿 B、大运河的开通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隋朝的统一
  • 12、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   )
    A、加快了人口流动 B、巩固了隋朝统治 C、扩大了隋朝疆域 D、促进了文化交流
  • 1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

    材料二: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件)

    中国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一公元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一公元1840年

    472

    19

    4%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
    (2)、 分析材料二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列举两例宋朝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1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在政府的鼓励下,宋朝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元朝时超过140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1)、 列举两例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说明材料一所列的交往形式。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对外交往的认识。
  • 15、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宋设立“榷场”的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 16、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王朝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边疆管理来巩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人士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继续治理台湾。康熙皇帝令人与郑经和平谈判数年未果。清朝在稳定了对大陆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何时?清朝康熙时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其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 17、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任务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D、清朝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
  • 18、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

    宋代《耕获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A、中央集权强化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风气开放 D、对外交流频繁
  • 19、《儒林公议》卷上:“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材料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是(  )
    A、重农抑商 B、戒奢从简 C、尚武轻文 D、崇文抑武
  • 20、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上一页 203 204 205 206 2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