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一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请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面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这一外交政策有什么影响?
    (3)、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 2、“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疆城)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2)、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元朝时、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
    (4)、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的统一对各族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啊?
  • 3、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面足无积聚而多贫。是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朱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仰东南财赋,面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一一宋代《陆游集》

    材料四: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格局什么时候最后最终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请你为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两点建议.
  • 4、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解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刷
  • 5、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
    A、皇太极 B、崇祯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
  • 6、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早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
  • 7、南宋时期,有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枢密院
  • 8、”宋代甚至不能收复被辽王朝所占的燕云十六州,在1005年还同意向辽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材料反映的是(   )
    A、靖康之耻 B、澶渊之盟 C、宋夏和议 D、宋金和议
  • 9、他是一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他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最终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他就是(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蒙哥 D、元昊
  • 10、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她是(   )
    A、武则天 B、李清照 C、白居易 D、李白
  •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的的作品《题临安邸》,这首诗歌描述了(   )
    A、南宋偏安江南 B、西夏塞外风光 C、金朝迁都中都 D、北末都城繁华
  • 12、照宁五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在肥西县,纠正有地而无租税者100家,收取逃漏税款80万。仅上蔡一县,就查出隐田26930余顷,并征税数百万。由此推断,这一措施(   )
    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 C、减轻了人民劳役负担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 13、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五六十年间竟然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由此可知五代时期(   )
    A、经济稳步发展 B、政权更选频繁 C、政局相对稳定 D、疆土日益扩大
  • 14、唐朝时期,拔河在官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发达的经济水平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 15、“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旋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与“陈桥驿站披旋冕”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赵匡胤 C、李世民 D、赵构
  • 16、七(1)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列历史事件可作为史实依据的有(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唐蕃会盟

    ④玄奘西行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 17、"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凤”,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 18、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段活反映了隋王朝的特点是(   )
    A、经济繁荣 B、政权并立 C、短暂而繁荣 D、崇尚节俭
  • 19、明清时期,统治者都采取了巩固统治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勤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内廷的审查机构。特务统治是明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突出表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见下图。(军机处外景)

    材料四: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与明朝实行的哪些措施有关?
    (2)、材料三中的军机处设立于何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清朝统治者实行了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虞云国《细说宋史》

    (1)、材料二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条宋太祖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上实行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下表是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民族政权并立”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政权

    民族

    与中原王朝关系

    契丹

    宋真宗时,北宋打败辽双方签订①

    北宋

    汉族

    党项

    宋夏和议

    ④在邸城大败金军后来南宋与金达成和议

    南宋

    汉族

    (2)、在①②③④处填上相应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的特点。
上一页 200 201 202 203 2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