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49年,渡江战役之前,人民解放军向各国发出通告:“所有外国军舰必须于1949年4 月 20日前撤离长江,否则视为挑衅。”4月20日上午,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并向解放军开炮。人民解放军奋起还击,毙伤英军百余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
    A、是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发起点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彻底切断了国民党的军事外援 D、为打过长江去奠定了基础
  • 2、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2月11 日电: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例如北平、天津、通州)。这一作战方针针对的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3、 1934年10月—1936年4 :月,英国传教士勃沙特曾随红军长征560天,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口授成了亲历红军长征见闻录————《神灵之手》(见下图)。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写、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由此可知 (   )

    A、长征精神得到了传播 B、西方列强支持共产主义 C、传教士借助红军传教 D、中共开始寻求国际支援
  • 4、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笔、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凭借着这些标语,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受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材料表明        (   )
    A、写标语是长征途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的唯一方式 B、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是红军长征的根本目的 C、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D、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
  • 5、 [2023河南周口期末]如下图所示,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   (   )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与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下农民阶级的极端贫困 C、日本侵华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D、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 6、 1934年1 月 10日,国民党西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刘磨古,在萍乡召开“清剿”会议,实行“筑堡封锁,筑路交通,清乡善后”三大政策。当时筑碉堡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   )
    A、进行北伐战争 B、为长沙会战作准备 C、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D、围追堵截红军长征
  • 7、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是家国责任的承担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对“老”与“少”的描述,老成持重、老练通达、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年少轻狂、少不更事、长幼有序。

    近代对“老”与“少”的描述:知吾国当此内忧外患纷乘之时,必求所以自存之道,由后之说,知吾国欲求自存,必须求之国民自身……盖民为国之根本,而青年又民之中坚也。欲国之强,强吾民其可也;欲民之强,强善青年其可也。

    ————摘编自1916年高语罕《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材料二 《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歌告青年》

    陈融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平

    《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青年与欲望)

    陈圣敏

    《新青年》

    第2卷第1号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青年之自己教育)

    朱如一

    《新青年》

    第3卷第4号

    本文详细分析了青年自己教育的原因及重要性

    《告青年》

    郭仁林

    《新青年》

    第5卷第1号

    作者就尽其在我、务正其心、戒虚荣、或权诈、耐吃苦等五则事情去|之青年

    材料三 1939年3月,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正式规定以5月4日为青年节。

    1938年7月9日,与国民党关系紧密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武昌正式成立,蒋介石亲自担任三青团团长。该团成立后,即规定5月1日起至7日为青年运动周,同时请求国民党中央通令全国以每年5月4日为青年节并颁发纪念办法16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近代对“老”与“少”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青年》对近代青年的作用。
    (3)、(新考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一致选取5月4日作为青年节的理由。
  • 8、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其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  )

    苹果中的虫子附文为“卖国贼”,右下侧三只鸟附文分别为“窗界”“学界“和“工界”

    A、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B、各界群众联合参与革命的热情空前高涨 C、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根本转变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日益凸显
  • 9、近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的变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下表①处应为                       (    )

    世界历史事件

    对中国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更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武昌起义胜利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五四运动爆发
  • 10、 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日本挑起战争,广大爱国官兵谱写了一曲曲悲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雄殉国】

    材料一

    【国人伤痛】

    材料二

    材料三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立刻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政府误国】

    材料四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可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廉带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摘编自余联元1894年8月26日《疆臣贻谟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1)、材料一中图一再现了哪一历史场景?说说图中人物的感人事迹。
    (2)、材料二再现了哪一历史场景?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关系?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四,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 11、下图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示意图,由此推断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   )

    A、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 B、日本舰队数量比中国多 C、中方军事指挥失误、避战自保 D、日本采用行省制,有利于统一调度海军力量
  • 12、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据此可知        (   )

    曾国藩

    举中国数千年礼又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游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关于九原

    孙中山

    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百已

    蒋介石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A、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定论 B、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C、评论者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D、后世观点比当时言论更加真实
  • 13、下图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的纲领性文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文件的制定者都是洪仁玕 B、二者均未得到彻底的实施 C、前者符合了时代发展潮流 D、农民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 14、太平天国宣传带有基督教义的书籍,如《劝世良言》,洪秀全在发行前又作了大量修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诠释,使之中国化了。洪秀全的这些举措        (   )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目的是扩大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力 C、意在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D、是基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现实需要
  •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声砸向日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欲造白一个民族驶向复兴披岸的航运。

    ————《信念永恒》

    材料二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材料三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阐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军歌谣

    (1)、材料一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 时间段内中国共产党党 ;员数量减少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所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3)、验学科 音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涉及的四个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认识。
  • 16、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政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合作中推动革命】

    材料一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摘编自《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探索中寻找道路】

    材料二 秋收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攻占了一些县域,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苦难中铸就辉煌】

    材料三 在浸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翠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秋收起义遭到挫折后,毛泽东认识到什么?由此,毛泽东开辟了哪一正确革命道路?
    (3)、开放性根据材料三概括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的艰难险阻。你感悟到了红军的哪些精神品质?
  • 17、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比较这两次会议,其共同点包括     (   )

    ①都是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召开的

    ②都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③都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8、周恩来曾说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这表明长征     (   )
    A、提高了红军的军事地位 B、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 C、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D、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 19、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的研学旅行,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是     (   )
    A、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 B、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 C、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 D、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
  • 20、 “这次会议集中讨论和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这段描述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
    A、上海 B、瑞金 C、遵义 D、延安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