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年以后,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阳等地)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贾思勰生活的那个年代,南北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尤其是北朝,几代皇帝对农业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而且北方的农业由于游牧民族的融入,畜牧业和养殖业也繁荣起来。贾思勰每到一地,都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并非常关心各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好的经验及时予以推广。

    材料二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下图为该书内容节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贾思勰能够在农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书总结的生产经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书的影响。
  • 2、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较为相似。这说明当时 (    )
    A、文化交流反映民族交融趋势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像是绘画雕塑的唯一题材 D、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 3、祖冲之广泛搜集资料并认真考察,“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证实了岁差的存在,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并在前人基础上创造了水碓磨。材料反映了祖冲之 (   )
    A、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 C、身体力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D、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 4、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唇厚、鼻高、目长、肩宽)与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气势雄健,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在面部特征和表情的创作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北击匈奴 C、汉化政策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 5、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以往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
    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
  • 6、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这样评价:“祖冲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杰出成就是(    )
    A、精准计算圆周率 B、发明千里船 C、创制《大明历》 D、制造指南车
  • 7、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名著《缀术》,在唐朝时被朝廷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唐朝数学考试多从中出题,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学校的课本。这主要说明祖冲之 (    )
    A、在机械制造方面贡献突出 B、在数学领域影响深远 C、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大明历》 D、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
  • 8、观察表格可知,《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 (   )

    主题

    内容

    田间管理的时间

    “(谷子)苗出垄,则深锄”“欲得谷,马耳镞”

    田间管理的频率

    “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锄多则无秕(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田间管理的方法

    “耕而不捞,不如作暴”“养苗之道,锄不如耨,耨不如铲”“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A、精耕细作 B、多种经营 C、改进工具 D、因地制宜
  • 9、贾思勰强调:“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来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体现了他(   )
    A、多种经营的理念 B、技术创新的意识 C、精耕细作的主张 D、民生为本的精神
  •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桃、梨、杏去了,驮着造纸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开通的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材料三 通西域以后,西域地区的苜蓿、胡萝卜等传播到中原地区,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此西汉政府专门设置机构总管西域事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要开通西域的背景及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原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哪一官职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谈谈该官职的设置有何影响。
    (4)、谈谈张骞所表现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建制】

    材料一  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经济措施】

    材料二

    【思想文化】

    材料三 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了一批反对他的儒生和方士。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1)、据所学回答,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西汉初期封国势力强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请分别写出图1中和图2中形状相同的两种货币的名称。
    (3)、材料三中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写出材料四中董仲舒的建议内容。
    (4)、从秦亡汉兴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 12、对下方所示这组图片的主题及其影响解读准确的是        (   )

    A、耕织技术的革新 B、汉字字体的演变 C、书写材料的进步 D、文书格式的改进
  • 13、下表中的内容表明西汉(   )

    时期

    史实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张骞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破南越后,在西南设郡,以邛都为越嵩郡,符都为沈黎郡,冉驰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发巴蜀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

    设西域都护府

    A、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开辟了丝绸之路 D、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 14、东汉又叫后汉,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种现象与东汉后期____有关     (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人民群众起义不断 C、自然灾害频发严重 D、佛教、道教的宣传
  • 15、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经营冶铁、煮盐的强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时期,朝廷向豪强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这反映了盐铁专卖的                     (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意义
  • 16、贾谊认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认识启发了西汉政府后来  (   )
    A、铸造五铢钱 B、实施“推恩令” C、废除井田制 D、尊崇儒术
  • 17、《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车骑也没有增加。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   )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赋税 D、提倡节俭
  • 18、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百姓四处逃荒。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                      (   )
    A、招抚流亡百姓 B、增加朝廷收入 C、禁止人口买卖 D、恢复社会经济
  • 19、刘邦在位时曾特地杀了一匹白马,并立誓:非刘氏皇族成员而称王的,天下人共同攻击他。白马之盟反映出刘邦的担忧是(   )
    A、对诸侯王势力的隐忧 B、对郡县制的不信任 C、对官僚体系的不满 D、对世袭体制的怀疑
  • 20、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里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
    A、自身能力强 B、深得民心 C、善于用人 D、拥有关中地区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