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两位外国作家在其作品中的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记载。据此可以了解 (   )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柯底尔《1860年对中国之远征》

    决定“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若者归英军、若者归法军”

    记载出处

    相关内容

    俄耳斯莱《1860年中国战争之简述》

    军官和士卒们似乎暂时疯狂了一般,身心都沉浸在一件事业里,即是抢劫掳掠

    A、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B、英法联军的侵略暴行 C、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2、正当清政府忙于和太平天国作战之际,英国、法国在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场侵略战争以扩大已取得的权益为目的。“这场侵略战争”(   )
    A、是由中国禁烟运动引起的 B、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D、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 3、下面是某青年话剧团根据某一历史事件设计的历史剧的部分剧幕,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源起 C、英国鸦片走私贸易 D、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暴行
  • 4、英国统治者得意扬扬地宣称这一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如此圆满的结果”。然而对中国来说,则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而且是一连串更深重的灾难的开端。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北京条约》签订 B、《虎门条约》签订 C、《辛丑条约》签订 D、《南京条约》签订
  • 5、阅读下列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图片的序号即可),提炼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6、阅读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材料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分期表

    阶段

    内容

    1840——1859年

    工业主要分布在最早沿海开埠的口岸,包括上海、广州、香港、厦门、宁波等城市

    1860——1894年

    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口岸

    1895—1900年

    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沿线和东北各开埠口岸

    1901—1919年

    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扩散,轻工业发展较快

    1920—1936年

    工业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和铁路沿线各城市,工业聚集趋势增强

    阶段

    内容

    1937—1945年

    云贵川等西南地区成为战时工业新的建设区域,四川成为大后方工业中心

    ————摘编自刘静、何捷、徐苏斌《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 8、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 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唤醒了千百万人起来参加政治生活,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与民权自由的伟大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之下,这迫使先进的中国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探索着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编自李时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 9、口号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

  • 10、阅读材料,任选一幅人物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介绍词。

    材料

  • 11、同学们围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请你仿照示例,帮助第二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表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在东北战场,毛泽东同志主张先攻打锦州……锦州是华北与东北交通联络的咽喉要地,攻克锦州即可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战役的进程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同志战略眼光的独到。可以说,他以超乎常人的战略思维提前确定作战方针,选定初战战场,是辽沈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摘编自求是网《从三大战役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着眼全局抓住重点》

    战略决策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二组


    人民支持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战略决策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毛泽东正确选择决战方向,针对性地对东北战场制定作战方针,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辽沈战役打响后,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研究结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12、从以下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座桥梁,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材料一

    上图是武阳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记者再走长征路|啊,红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材料二

    上图是卢沟桥,位于北京丰台区。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拒绝,日方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13、下面是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请你结合内容,帮助设计两个课堂教学问题。

    材料

  • 14、请从材料中选取5则信息,运用表格或年代尺制作一份简要的人物年谱。

    材料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28岁,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39岁,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46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7岁,发布讨袁宣言,“二次革命”爆发。49岁,发表讨袁檄文,护国战争爆发。51岁,接受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职,发表就职宣言。58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

    ———整理自茅家琦《孙中山评传》

  • 15、某校准备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请你帮助他们任选下列三个及以上的景点,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说明旅游主题。

    材料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时期毛泽东主要著作及内容(部分)

    (1)、根据材料所示地图,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位置所在。(字母、地点名称均写出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毛泽东的著作,提炼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 17、同学们在进行学习时,发现如下地图缺少图例,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图例填入“▲.(   )

    A、 B、 C、 D、
  • 18、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地图。图中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的提出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 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指导
  • 19、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如下所示的两幅地图,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B、最终目的是推翻袁世凯 C、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展开 D、革命党人获得最终胜利
  • 20、小乐同学搜集到如下形势图,下列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独立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B、湖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武昌首义后革命之势席卷全国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