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可·波罗行纪》记载:“这真是十分奇异的一种制度,因而在行动上也很有效率,⋯⋯早晨在大都采的果子,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可送到上都大汗的面前了,虽然两地的距离通常要走上十天。”令马可·波罗惊异的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中枢制度 B、四等人制 C、行省制度 D、驿传制度
  • 2、这一时期, “中国”的疆域突破九州演变为十一行省;“中国”的文化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指(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 3、宋代以前酿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为最重要的酿酒原料。这一转变反映了宋代(   )
    A、小麦种植技术的突破 B、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C、酿酒业依赖进口原料 D、商品种类日益增加
  • 4、下图为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展现了从贮茶、选茶、碾茶、煮茶到饮茶的整个流程。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技术先进 B、民族交融加强 C、边疆得到开发 D、国家政权统一
  • 5、公元1028年,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派人在边境赈济,赐辽使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辽朝以此为科举考试试题。由此可知,当时宋辽(   )
    A、存在政治依附关系 B、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C、军事对抗完全消失 D、民族关系出现缓和
  • 6、宋代在北方、西北边境设军事管辖区22处(占全国半数以上),其名称多为如破虏、威虏、静戎等。与这一布局和命名方式有关的是(   )
    A、匈奴南扰 B、藩镇割据 C、边防压力 D、榷场贸易
  • 7、宋代科举考试中,多次落第且年满五十岁者,可特许参加殿试,通过后获“特奏名”出身和官衔。据统计,宋代特奏名出身者约5万人,占全体录取数的45%。这一做法(   )
    A、巩固了统治基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束缚了士人思想 D、提高了官员素养
  • 8、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一现象最能佐证当时成都(   )
    A、农村商业市镇发达 B、西南经济中心的地位 C、重点发展海外贸易 D、全国制瓷业中心地位
  • 9、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接受了印度医学家耆婆“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理论。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或外来的药物,使《千金方》所收集的药物比唐代官修的《新修本草》多了680种。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主导的药典修订 B、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C、药材产量的大幅增加 D、中医理论的创新突破
  • 10、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欲以铁钱替代铜钱,有大臣进言,新钱铸造后,若本国使用新钱而邻国不用,会导致“商贾不行,百货不通”。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B、海外贸易十分兴盛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 11、下图为陕西省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最适合该图内容的主题是(   )

    A、南方开发 B、中外交往 C、科技文化 D、边疆治理
  • 12、史书记载,唐初宫中妇女骑马多穿戴“羃離”将全身遮蔽,以免被过路人窥探。开元年间,则出现了“靓妆露面,无复遮蔽”的胡帽。这一变化可用来佐证唐中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 C、等级制度森严 D、社会生产繁荣
  • 13、隋朝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唐朝时,酒家之子陈会中第后,官至州刺史,盐商之子毕諴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一变化折射出科举制(   )
    A、加强朝廷选官权力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 14、《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时,关中地区粮食丰收,“商旅野次(野外停留),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该场景出现有关的帝王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 15、隋朝时关中连年大旱,开皇五年,隋文帝“发广通(仓)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此举旨在(   )
    A、发展交通运输 B、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商业发展 D、推行轻徭薄赋
  • 16、隋朝时,地方官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察地方政绩。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吏治腐败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简化了行政机构
  • 17、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经济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时间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万人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

    40

    3120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

    65.5

    2900

    34.5

    材料二  在古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南方利用间歇轮作等方式,使一年内农业丰收三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后来,南方修复水利,大面积增加种植,开始围水造田,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在唐朝江南地区,农作物生产主要工具包括碌碡、砺、耙、犁等,土地经过犁田处理后,将土块用耙碾碎,并拔掉杂草,最后用犁将地面压平,使土地达到种植标准。后来又引进……农作种植变为先耕地,然后耙田……农作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唐宋历史中任选一个史实(材料中出现的和示例除外),参照示例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

    【示例】在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适合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营造读书风气。

    考试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有两股对仗文字,称之为

    材料二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明朝赵秉忠殿试卷(局部)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文中提出了“天民说”,认为皇帝必须爱护人民,否则就是违背天意。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明朝的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成为科举考试储备人才的地方。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1)、请将材料一中的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从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角度看,越秉忠状元卷属于哪一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科举制的特点。
  • 19、民族关系发展。

    材料一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三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
    (2)、在表格中补充“契丹、女真”的政权名称。结合材料及所学,说一说这些民族的政权特点。

    民族

    政权名称

    契丹

    ①     

    女真

    ②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的影响。
  • 20、康熙二十-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的请求。对以上材料中康熙帝的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挫败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B、加速了闭关锁国的进程 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