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汉文帝采纳了大臣贾谊的建议:“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这说明西汉初期,统治者重视 (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巩固北方边防建设 C、加强忠君守礼思想 D、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 2、以下表格是关于“答刑(答:鞭打、杖击)”的记录,可以说明汉文帝和汉景帝(   )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前167年,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用笞刑等代替,规定当刻(割掉鼻子的酷刑)者答三百

    前156年,改答五百为三百,前144年,又改答二百为一百。行刑时只准打臀部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重视儒学 D、整顿吏治
  • 3、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不接受献礼。这一做法反映了汉文帝(   )
    A、监视地方官吏 B、提倡勤俭治国 C、控制豪强地主 D、废除严刑苛法
  • 4、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此政策  (    )
    A、造成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局面 B、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加重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 D、促进了汉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的马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描述了汉初(   )
    A、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的原因 B、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 C、统治阶级厉行节俭的举措 D、文景之治经济繁荣的表现
  • 6、学习历史要具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素养。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   )
    A、仍属于农民战争的性质 B、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以项羽的胜利宣告结束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实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纶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以西汉为例,说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

    (2)、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闺,“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士如霍光、金日砰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 9、请围绕主题“经济发展与中外交流”,完成下面的探究活动。
    (1)、【任务——图片识读】

    材料一

    观察上面四幅图片,谈谈工具、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2)、【任务二————以史带论】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简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三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

  • 10、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某同学进行了课外探究并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裴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 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译:未交出周平王)。 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清华简《系年》

    (注: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为战国中晚期文物,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受“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现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

    材料二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战国末年)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与周朝什么制度相关。该制度的推行在周初有什么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请指出两段材料中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有何区别。
    (3)、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或原则?
  • 11、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小王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救世情怀,他以诸子百家的“爱”为主题整理笔记(下图)。笔记中①②③依次可填(   )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①     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②     爱天下,倡兼爱非攻

    ③     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庄子、孔子、韩非子 B、庄子、韩非子、孔子 C、韩非子、孟子、墨子 D、孔子、墨子、韩非子
  • 12、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右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兰亭集序》

    (摹本·局部)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 1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下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故,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本是愚痴之人,并不能治理国家,以至于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司马氏诸王不满于朝中贾氏专权,纷纷想杀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爆发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材料二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数人丧生,突荒连年,疫病流行,广大人民田荒家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关中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 长安城中,户不过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用车仅四辆,一斗来值金二两,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三  西晋时,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做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被卖到山东做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八王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八王之乱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 15、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各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各族(   )
    A、认同中原历史和文化 B、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C、痛恨西晋的腐朽统治 D、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 16、《晋书》记载:“自惠皇失政,难起萧墙(内乱),骨肉相残,黎元涂炭⋯⋯戎兵接而宗庙隳,支属肇其祸端,戎羯乘其间隙,悲夫!”材料反映了   (    )
    A、晋惠帝大封诸侯王导致内乱 B、内外交困冲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C、北方各族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D、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1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 (   )
    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 C、君主的腐朽统治 D、民族矛盾激化
  • 18、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反映的是  (    )

    A、北方各族内迁的分布 B、北方人民流亡南迁 C、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西晋短暂统一全国
  • 19、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此观点旨在强调 (   )
    A、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灾难 B、少数民族推进江南开发 C、文明在交融中焕发生机 D、少数民族文化更为先进
  • 20、公元311年,北方某一个民族的大军南下,成功攻破西晋都城,俘虏了晋怀帝。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   )
    A、鲜卑 B、 C、 D、匈奴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