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从公元前175年到公元前115年,西汉政府先后发行过四铢钱、三铢钱、赤仄五铢钱等,发行方式也从“允许民间私铸”到“不准私铸,中央垄断”,这反映该时期( )A、铸造技术不断进步 B、货币发行量不断加大 C、封国问题威胁中央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2、耧车,汉朝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耧车的出现反映____该时期( )A、水利的兴修 B、农业的进步 C、人民的幸福 D、中央集权的强化
-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标识。下面是七年级同学以“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展板一【科技发明促进步】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两则史料。请你指出“蔡侯纸”出现前主要的书写材料。说明“它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的理由。
续表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
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谓之为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想出一种方法),用树肤、麻头及敏(破旧)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才能),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都用他造的纸),故天下成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蔡伦总结前人经
验,通过反复试验,终于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植物纤维,制造出平整耐用、适合书写的新纸,被称为“蔡侯纸”,它的出现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使人类文化的传播得以加速,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宋时雁等《蔡伦改进造纸术》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展板二【方寸之间展史实】
(2)二组同学展示了下列邮票图片,它们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请你任选两幅简述其被人们纪念的理由。(6分)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经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国的变法,比其他六国的变法更为彻底,取得国富民强的后果,而且社会体制也显得更为先进,由它来完成统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依据材料一,说说秦统一的时代背景。秦统一六国有何意义?(8分)
(2)、材料二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朝的“帝国结构”指的是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说明此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材料三 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说一说秦始皇在经济,军事方面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形成还作出了哪些贡献。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4 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龙辰辰”从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中提取独具上古特色的龙鼻作为设计元素;龙脊结构、龙腹纹来源于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眉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纹饰;“龙辰辰”参考北京故宫九龙壁上的“五爪金龙”设计龙爪造型,彰显威武和庄严。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根据材料,指出“龙辰辰”的设计融入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上述探究,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3)、请再举一例你生活中见到或感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6、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是 (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B、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 D、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
-
7、某歌曲中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关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 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D、刘备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
8、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索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开创期】西汉
【终点】大秦(在今地中海地区)
【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
9、《后汉书·皇甫嵩朱偶列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
10、《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这样一项规定:胆敢私自铸造铁器或者煮盐的人,被罚左脚戴镣铐,将铸造的铁器或者煮好的盐没收,该项规定的记载能够佐证当时( )A、惩处贪官污吏 B、统一调配物资 C、实行盐铁官营 D、废除严刑峻法
-
11、下图为“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 ( )A、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彻底根除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王国势力削弱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12、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之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张楚政权的建立 B、陈胜吴广的号召 C、秦朝残暴的统治 D、六国贵族的卷入
-
13、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这得益于(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实施 C、世袭制的实行 D、禅让制的实施
-
14、新郑境内有轩辕避暑洞、轩辕庙、轩辕宫等遗存。同时,郑州还是“岐黄中医药文化根脉之地”,发现与岐黄中医药文化有关的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百十余处。与此密切相关的是 ( )A、蚩尤 B、黄帝 C、舜 D、禹
-
15、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半坡居民已发明了从伐木、除草、平整土地,到松土、点种及收获的整套生产工具。这可用于印证半坡居民 ( )A、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生活方面衣食无忧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16、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 号头骨”,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最严谨的研究方法是 ( )A、实地考察 B、走访调查 C、化石研究 D、口耳相传
-
17、学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汉初实行的政策”的讨论,请你一起参加。
【追根溯源探缘由】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敢(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
——《汉书》
【鲜明对比谈政策】
材料二
【赏析文物谈感悟】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2)、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3)、仔细观察两幅图片,比较秦始皇陵中的秦兵马俑与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
18、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面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图,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
19、 (汉高祖)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名数指户籍)。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把平民变成奴婢 D、增加政府的收入
-
20、有学者认为,文帝、景帝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他意在说明( )A、汉朝初年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西汉时期农民地位显著提高 C、法治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D、统治者施行良策,推动了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