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步练习
-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4)
- 山东省滨州市2017届中考模拟历史试题(3)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西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四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初中教育集团联盟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2016-2017年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成武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城邦是由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加以管理......我们不但服从那些当权者,我们还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护受伤害者的法律,不论这些法律是成文法还是未写成文字。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材料二:1688 年,资产阶级携手新贵族,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1689年颁布法律,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英国随之确立的政体更加民主,但该政体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
材料三:美国独立后制定的这部法律规定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形成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对世界上很多国家产生了影响。它还明文规定保留种族歧视的条款,不承认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1)、材料一中的“大多数人”指的是哪一部分公民?(2)、材料二中“宫廷政变”史称什么?“使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始于哪一法律文件的颁布?该文献使英国逐渐形成了哪一政体?(3)、材料三中评价的是哪一法律文献?它有什么历史地位? -
2、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它也对以后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法律与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献。这部“法典”是(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查士丁尼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
3、乾隆年间“居民相率垦山为垄,争种之以代米……山家岁倚之,以供半年粮……数十年来种之者日益多。”材料描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葡萄的引进 B、玉米的引进 C、战乱的破坏 D、专制的加强
-
4、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具有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盛唐气象。
政治之盛
材料一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绘了唐朝不同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它们分别被称之为什么?经济之盛
材料三
(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文化之盛
材料四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让异域文化与唐朝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人墨客们或歌颂壮丽山河,或描绘边疆风光,或抒发报国之志,或倾诉人生感慨。
(3)“唐诗宋词元曲”,唐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有“诗仙”“诗圣”美誉的诗人分别是谁? -
5、
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北到B,南至C。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
6、莫高窟兴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隋、唐、宋、西夏,而讫于元代。据此可知( )A、佛教深入人们的生活 B、艺术创作手法多样 C、历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雕塑艺术长期发展
-
7、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
8、“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这首《垂老别》描绘了这场动乱造成的惨状,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这场动乱是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
9、“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中国历史上哪一位皇帝的描述(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
10、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1、下列诗句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为主的是( )A、“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12、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五”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经济体制 B、对外交往 C、民主法治 D、党的建设 -
13、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其中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A、九一三事件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
14、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15、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
16、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
17、在下图所示的会议上诞生的主要成果是A、新中国的领导机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新中国国旗、国歌、首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根据材料,以民国纪年的呈现方式,简述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年的条约”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该条约的哪项内容直接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材料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材料二中的悲剧重演。材料三 张謇作为清末状元,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了大生纱厂,并于1899年正式投产,至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成为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大企业,张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1925年大生集团由于资不抵债,被迫清资偿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生集团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中国政府采取的什么战略决策?列举一位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
材料二
(2)材料二展示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3)从材料三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