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山顶洞人的首饰(兽牙),据此我们可以研究山顶洞人哪方面的内容 (   )

    ①掌握钻孔技术    ②会制作陶器

    ③有爱美意识    ④会种植水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朴树籽,树籽的外皮已不见,硬壳和果肉被烧成白色。据此考古资料可知,北京人(   )
    A、过着群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掌握农耕技术 D、已懂得使用火
  • 3、下面两则资料可用来说明(   )

    地点:云南元谋县

    出土文物:炭屑和烧骨化石

    史证价值: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证价值: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D、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③,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②、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关联化知识”“理解性记忆”“结构化思考”“可视化思维”的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小红同学所做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她完成①②③处的内容。

    ;②;③

    (2)、以下是小明同学最近读的两本连环画书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①《尧皇让贤》

    ②《大禹治水》

    (3)、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 耒 、 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 经历二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

    (1)、结合所学,指出七八千年前中国南方农耕聚落的典型代表。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部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回答,“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
  • 6、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了大禹怎样的治水精神(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 7、西周青铜器遂公温内底铸有铭文,其中记录了禹采用削平一些堵塞洪水的山岗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的事件。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有关大禹治水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一记载 (   )
    A、利于印证禹治水传说 B、证实了元谋人的存在 C、有利于研究游牧文明 D、时代久远不足为信
  • 8、《尧舜禹的传说》一书8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霓咫尺远。

    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古时代尧、舜、禹的生平和政绩。在书中,作者用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谦让
  • 9、某同学制作了一幅炎黄时期战争的示意图(如下图),其中表示阪泉之战的是(   )

    A、 B、 C、 D、
  • 10、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体现分封制度的衰落 D、彰显思想文化的繁荣
  • 11、距今约6 300—4 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 12、依据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历史。下面笔记中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

    笔记

    考古发现: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推断:                             

    A、半坡居民已开始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C、半坡遗址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D、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 13、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房基40多座、防御设施2套、客穴 200多处、陶窑6座、生产生活用品上万件,以及菜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的菜籽等。这表明 (   )
    A、早期建筑有所发展 B、私有观念深入人心 C、农业聚落初步形成 D、国家形态已经产生
  • 14、下面是《河姆渡遗址》邮票,展示了我国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5、《孟子》记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由此可见,影响当时人们建筑房屋的重要因素是(   )
    A、生活习惯 B、自然条件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 16、从某一古人类遗址中出土了以下遗物:打制石器、鱼骨、海蚶壳、一枚像火柴棍那样粗细的骨针、兽牙、磨光石珠。此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7、此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在遗址中发现3颗牙齿化石,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这就是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中国境内古人类代表。此文字说明(   )
    A、我国原始农业有了发展 B、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C、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D、古人类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
  • 18、下面为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牙齿化石。据此可推知北京人的(   )

    A、体貌特征 B、生产状况 C、生活形式 D、审美观念
  • 19、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等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两颗人类门齿化石,经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
    A、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科学家具有执着探索的科研精神 C、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中国是古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
  • 20、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图片说发明】

    材料一

    【材料论医学】

    材料二 哈嘉言高度赞扬《伤寒杂病论》,称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材料三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近年来,“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

    (1)、分别说出从①至④的书写材料有何缺点。从①②③④到⑤,书写材料的演变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该书的贡献。据材料三,概括华佗的主要成就。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