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的原因是( )A、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
2、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描述的是如图哪一生产工具?(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科技发展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66年10月
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5年5月
我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11年6月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2018年10月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摘编自张明《中国科技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位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2)、阅读材料,请以“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国力的提升”或“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 周恩来,1953 年 12 月 31 日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谈话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 美国记者鲍大可,全程采访万隆会议后所言
材料三 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材料四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周恩来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回答,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的著名方针是什么?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2)、结合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请列举两个事例。(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将推动建立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总结,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多年来,我们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理论创新】
材料一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
【制度创新】
材料二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图一 1965年中国仿制的喷气式飞机 图二 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机歼—20
(1)、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政党,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进行了理论创新,请写出两个创新理论的名称。(2)、材料二中的“伟大创举”指的是什么?(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指出我国军事制造领域发生的变化。请写出一例21世纪中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或启示?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 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综合材料二、三,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
7、大国重器,举世瞩目!在2019年的国庆大阅兵中,东风-41核导弹方队在32个装备方队中压轴出场。东风-41核导弹属于哪个军种( )A、陆军 B、海军 C、火箭军 D、空军
-
8、毛主席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A、北海舰队 B、华东军区海军 C、南海舰队 D、东海舰队
-
9、选用如下素材开展班会活动,较为合适的主题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民族大团结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
10、歌曲(公元1997年)歌词:“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一九九七年,我悄悄地走近你/让这永恒的时间和我们共度……”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
11、雄安新区将种植10万亩苗景兼用林。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造林以自然理念为指导,以构建异龄复层混交的健康森林为目标,营造“千年秀林”这一做法主要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 )A、创新 B、绿色 C、协调 D、共享
-
12、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招聘启事,道德品质好,有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背景,并具有初等英语基础者可报名。应聘成功者可获得企业管理、外贸业务等知识培训。据此判断,这一现象( )A、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开展 B、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C、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经济特区发展的需要
-
13、四川农民张永贵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菜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大会,讨论本队土地经营实行哪一种方式。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4、 1954年9月,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放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由此可知( )A、代表们共商新中国的筹备问题 B、出席会议的工人占多数
C、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
15、“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里的“人民的大救星”是指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 (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刘少奇
-
16、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改善民生福祉的核心驱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材料一图片中人物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材料二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习近平
根据材料二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七年级下册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7、对外政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
日本遣唐使船(局部)
玄奘西行
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有何特点?请另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史实。
(2)、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中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 清政府的这一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只限于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相隔绝,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抑制了社会的活力……由于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中外贸易……转向为封建王朝效劳。——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
材料三中的“清政府的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政策的影响。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对外政策这一主题,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
1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职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材料一图中场景反映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历史事件有何作用?这一地区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材料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戚继光是如何去实现“海波平”这一愿望的?
(3)、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
材料三中“贵国”是指哪个国家?郑成功认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最有利的历史依据是什么?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请你谈谈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有何联系?
-
19、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 如图
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了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 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措施?
(3)、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三反映的军机处是哪位皇帝设置的?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
20、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它足可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它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