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海通天下。七(1)班同学围绕“宋元时期繁荣的海外贸易”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组】搜集宋代海外贸易情况的材料,开展探究

    材料一:

    宋朝规定,出海贸易的海商必须到政府登记,领取公凭,否则要受到处罚

    高丽十分欢迎宋朝商人贩运书籍,“每贾客市书至”,其王“则洁服焚香对之“

    宋朝要求对蕃商依法征税,官员违法,“许蕃商越诉,计脏罪之”

    旅居泉州的阿拉伯商人兴建了融合阿拉伯和中国风格的建筑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二组】搜集元代海外贸易情况的材料,开展探究

    材料二:

    元代各种文献中记录的与其有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个以上,远达非洲东北部沿海地区。元朝政府为海商提供船只和本金,还制定了《市舶则法》,以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元代在继承宋代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三处市舶司的基础上,增设庆元(今宁波)、漱浦(今浙江海盐)等地的市舶机构。元代贸易规模远超前代,市舶税银每年达“数十方锭”。

    ——摘编自石云涛《元代丝绸之路及其贸易往来》

    【弟三组】围绕“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搜集素材,多角度开展研究

    材料三:

    研究角度

    素材

    角度一:航海技术先进

    宋代海船采用水密隔舱、多层般板、龙骨结构等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造船技术。

    ——病编自黄沌艳召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角度二:海陆交通发达

    角度三:政府支持

    宋元时期,海洋文明逐步成熟,封建王朝不仅更和极地欢迎外商来华,而且允许本国人出海,建立了海外贸易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海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统治者以财政眼光看待海洋发展,肯定了“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海洋信仰走向官民融合,妈祖信仰成为跨海域的海洋专神,获得朝廷赐封。

    ——摘编自黄纯艳《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演进路径与基本特性》

    角度四:经济繁荣

    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被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请回答: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

    A,宋代重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B.贸易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 2、千年弦歌:书院·贡院·国子监的时空探秘。某历史研习社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解码古代教育三重门

    【项目目标】通过举办策展活动,走近历史现场,感受古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项目任务】同学们整理了嵩阳书院、北京国子监和江南贡院的部分材料,进行布展。

    材料:

     

    材料一:嵩阳书院

    材料二:北京国子监

    材料三:江南贡院

    历史遗迹

    相关信息

    书院是我国古代—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宋代有四大:书院之称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

    古代的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构。汉代设太学,晋武帝始设国子学,隋文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宋代国子监一度与太学合一,明清时期国子监既是最高学府,也是科举“会试”前的集训地

    唐代科举考试尚无

    固定场所,州县考试多借

    用佛寺、官署。宋代确立

    三级考试制度,贡院成为

    专门化考场。明清时期乡

    试在贡院举行

    江南贡院位于今南

    京市秦淮区,始建于南宋

    乾道四年(1168年),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止。初为州县考试场所,

    明清时期扩建为中国古

    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

    贡院鼎盛时期占地近30

    万平方米,号舍(考生考

    场)达20644间,仅明清

    两代就产生了800余名状

    元中的58/名,占总数的

    73%,被誉为“中国古代

    科举制度的活化石”。

    ——摘编自刘海峰

    《江南贡院的命运》

    器言物语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五代时期,私学兴起,嵩阳书院从此时开始讲学,北宋时期程灏、程颐在书院讲学十余载.他们主要讲述《论语》《孟子》等腐家经典。从五代至清代末年,书院培养出不少优秀学生。

    ——摘编自薛体伟《嵩阳书院:既往圣开来的千年书院》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国子监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兼有律令、书法等课程。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曾起到积极的用。

    ——摘编自《走进北京国子监:跨越七百余年,共赴文脉之约》

    唐代科举考试尚无固定场所,州县考试多借用佛寺、官署。宋代确立三级考试制度,贡院成为专门化考场。明清时期乡试在贡院举行

    江南贡院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初为州县考试场所,明清时期扩建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

    贡院鼎盛时期占地近30万平方米,号舍(考生考场)达20644间,仅明清两代就产生了800余名状元中的58/名,占总数的73%,被誉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活化石”。

    ——摘编自刘海峰《江南贡院的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对比嵩阳书院和北京国子监的异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贡院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书院、贡院和国子监的历史价值。
  • 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商业市镇,如盛泽镇“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徽商、晋商等商帮在全国范围进行商业活动。这表明明清(   )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商帮地域特色明显 C、区域间的联系加强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 4、图示法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根据所学“清朝加强边疆治理”的知识判断,图中▲处应填入的是(   )

    A、抗击荷兰殖民者 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C、设置乌里雅苏台 D、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 5、明朝宋应星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功效的具体差别。这体现了他(   )
    A、重视实践总结 B、融汇东西精华 C、具有忧患意识 D、注重艰苦奋斗
  • 6、明朝中期倭寇进犯不断,以戚继光、湖南土司彭翼南、广西壮族瓦氏夫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将领率兵抗倭,为抗倭斗争立下汗马功劳。这反映了(   )
    A、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B、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D、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 7、元朝初年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这种银本位的纸币比宋金时代的纸币更加完备化。这两种纸币的发行反映了此时期的元朝(   )
    A、疆域辽阔 B、开放包容 C、交通发达 D、商业繁荣
  • 8、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开封相国寺大殿后的资胜门前,摆放的全是书籍、绘画、词曲、乐谱之类的物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书法艺术的提高 B、印刷术的进步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天文学的发展
  • 9、南宋时期,朱熹用义理阐释《四书》,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绝句,将它们汇编成书,并在书中将这些绝句按照一定次序编排。朱熹此举旨在(   )
    A、批判专制的封建思想 B、突破纲常伦理的束缚 C、丰富理学的传播形式 D、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 10、金朝统治者通过国子监刻印“五经”颁发各官学。金世宗时还设译经所,大力倡导以女真文翻译汉文经史刻印出版,在女真人中以本民族文字来传播儒学。这些做法(   )
    A、实现了统治长期稳定 B、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 C、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D、体现了对儒学的认同
  • 11、以《天盛律令》为代表的西夏法典将游牧部落文化与儒家法律文化相结合,在中国法律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多元文化的交融 B、政权并立的结束 C、崇文风气的盛行 D、审美观念的趋同
  • 12、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女真部落体制“猛安谋克制”;元朝在东南地区,于澎湖设置巡检司。从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南北分治 B、以民为本 C、因俗而治 D、沿袭汉制
  • 13、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密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羽在《茶经》中称赞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这反映了唐代青瓷(   )
    A、产品种类多样 B、烧制工艺精湛 C、质量全国领先 D、畅销海外市场
  • 14、孟子曾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还有征发人力的徭役,执政者应采用其中一种赋税形式,如果同时采用两种赋税,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如果三种赋税同时征收,就会导致家破人亡。与孟子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唐太宗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王安石颁布方田均税法 D、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 15、下图为唐代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摹本。此图清晰表现了曲辕犁的使用,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

    A、铁犁牛耕初现于边疆地区 B、耕作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C、劳动人民重视农田的灌溉 D、先进犁耕技术向边疆扩展
  • 16、《新唐书》专门编写《诸夷蕃将传》,集中介绍了唐朝颇负盛名的21位蕃将,赞扬他们维护唐朝“大一统”秩序的功勋与贡献。该“将传”可用于研究唐朝的(   )
    A、社会经济 B、市民生活 C、对外交流 D、民族交融
  • 17、在唐代,行会有私营手工业、商业行会,如长安主要有肉行、药行、绢行、笔行等。行会的组织领导者一般称为行首,他们由“同行推选、官府批准”。据此可知唐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关系和睦 C、城市管理有方 D、市民文化兴盛
  • 18、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商丘隋朝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邢窑的白瓷碎片、扬州铜镜残件,以及北方栗米与南方稻谷的炭化颗粒。这些发现反映了隋朝(   )
    A、国家统一的条件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农业发展的水平 D、经济交流的状况
  • 19、隋炀帝大业五年,国家掌握户数约900万,人口近 5000万,达到魏晋以来的高峰。这主要是由于(   )
    A、国家统一推动生产发展 B、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筒车推广提高粮食产量 D、科举考试促进阶层流动
  • 20、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安全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内忧外患。国内政局不稳,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活动不断。外部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慑的全面遇制战略。在内忧外惠的国家安全环境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认为“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且战争无法避免,形成了以政治安全为核心、军事安全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安全观。

    ——凌胜利《新中国70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

    材料二:20 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苏关系开始出现缓和,中美关系实现重大改善,中国对国际环境的判断发生了深刻改变,“战争可以避免”观念不断发展。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战争与革命”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整理自钟开斌《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与战略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涵,并举两例新中国初期践行传统国家安全观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观演进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进说明”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