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时期出现人口增长的原因。

    (2)、材料二  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人口为 0.1943 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人口增至 3.13 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中期人口激增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2、 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本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
  • 3、下图为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画中有六位人物,左边三位是唐朝的官员,后面三位分别是来自东罗马、新罗国和我国东北靺鞨族的使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②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

    ③再现了唐朝繁盛的海外贸易场景     

    ④见证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10世纪,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省六部11世纪,越南引进科举制度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5、下图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钱币,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君主专制加强 B、货币制度混乱 C、对外交往活跃 D、民族交融加强
  • 6、他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郑和
  • 7、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的典范,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观察下表,我们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全力支持边疆民族的发展 B、战争是处理关系的主要方式 C、唐朝国力微弱,通过和亲缓和关系 D、处理民族关系方法灵活多样
  • 8、唐朝时期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陶瓷业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这反映了唐朝(  )
    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 9、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这些生产工具的发明(  )
    A、丰富了人类食物来源 B、促进了作物品种改良 C、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 10、根据下表内容可推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人物

    措施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改革税制

    A、民族政策的开明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制度的创新发展
  • 11、唐太宗即位后,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材料说明唐太宗(  )
    A、重视生产 B、虚心纳谏 C、提倡节俭 D、轻徭薄赋
  • 1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B、隋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 13、有学者认为,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几年,但是在几个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并给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修建灵渠       ②开通大运河      ③创立科举制     ④实行行省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4、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影响深远,明朝以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呼唤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带去了一个比较和平、友好、稳定的新的唐蕃关系……她把中国内地的文化带到了西藏,同时,松赞干布也派人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这加强了汉藏两个民族的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吐蕃王朝的兴盛,跟它与唐朝的密切文化交流联系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

    【科技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造纸术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波斯、欧洲等地

    指南针

    先后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

    火药和火器

    传入欧洲

    《天工开物》

    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

    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等文字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作者。并分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单的人物介绍。(4分。要求:从历史人物的身份、生活朝代、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认识。
  • 16、多元一体·交融共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第二,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三,实行和亲政策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第四,重用少数民族人才以巩固中央政权。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

    元昊建国,设蕃汉官:蕃官主党项,汉官主汉人。——《西夏书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材料三  元朝为巩固边疆,在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及澎湖列岛,隶属江浙行省;对西藏地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册封宗教领袖并清查户籍;在西北则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推行屯田、驿站制度,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摘编自韩儒林《元朝史》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两种方式,分别列举史实予以佐证。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在统治措施上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 17、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文化灿烂,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邀请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图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图中序号标出该工程的中心并写出该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2)、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写出图二和图三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3)、材料三中唐太宗对农业发展持何态度?在此态度引领下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 18、如图是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   )

    A、古代经济的繁盛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南北文化的统一 D、文学艺术的发展
  • 19、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到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B、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 C、元朝时期民族之间十分平等 D、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 20、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