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二步”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推行土地改革 C、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D、完成三大改造
  •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钢材品种从170多种增加到370多种,复合不锈钢板、汽车用薄钢板、无缝钢管等均可自主生产,钢材自给率由5%提高到86%。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我国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C、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进 D、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建设方针取得成效
  • 3、新中国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基本都须经农民协会讨论、决议然后才能执行,农民协会组织成为土地改革的主力军。这一现象说明土地改革(   )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C、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D、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 4、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电影中,出现了大量阿玛尼(朝鲜语对长辈女性尊称)的形象,如《三八线上》通过阿玛尼为志愿兵“小不点”缝制服、送打糕等日常生活细节,塑造出一个亲切慈祥,为志愿军“操心如母”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中国国家安全 C、凸显抗美援朝正义性 D、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 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探索基于统一战线的党派合作实践,视政党合作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路径。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实践的事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土地改革 C、西藏地区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 6、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是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隋—清)

    材料二:唐至清朝时期民族交往史实表(部分)

    时期

    民族交往史实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会盟碑:击败东突厥汗国: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回丝首领为怀仁可汗。

    辽宋夏金时期

    辽与北宋的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辽与西夏模仿中原王朝创制货币: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与“庆历和议”: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金军南下与南宋抗金;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蒙古灭金。

    元朝

    元灭南宋:在澎湖设置巡检司:设立宣政院: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明朝

    设奴儿干都司:蒙古各部与明朝的战争与“隆庆和议”;明朝多次修筑长城。

    清朝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册封“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

    ——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三:秦朝一统天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拉开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大幕。从战国群雄纷争走向秦的统一,从三国鼎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从五代辽宋夏金并立走向元的统一,国家统一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古代中国呈现出由分到合、分久必合的总趋向,每一次的多政权并立都孕育着随之而来的国家统一,而且是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国家统一。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29日第 2882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指出其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7、学习家乡历史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深圳的古代历史。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深圳历史沿革】

    材料一:秦代至清朝深圳地区所属县级行政单位变化情况

    县名

    历史朝代

    时间

    持续时间

    番禺博罗

    秦、汉、三国、西晋、东晋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东晋咸和六年(前214年至331年)

    约545年

    宝安

    东晋、南北朝、隋、唐

    东晋成和六年至唐至德二年(331年至757年)

    约426年

    东莞

    唐、五代、宋、元、明

    唐至德二年至明万历元年(757年至1573年)

    约816年

    新安

    明、清

    明万历元年至清康熙五年(1573年至1666年)

    约93年

    东莞

    清康熙五年至清康熙八年(1666年至1669年)

    约3年

    新安

    清康熙八年至清宣统三年(1669年至1911年)

    约242年

    ——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

    【深圳历史遗迹】

    材料二:深圳历史遗迹和纪念馆(部分)

    解说词:深圳咸头岭遗址,距今7000-6000年,是珠江三角洲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出土了岭南最早的彩陶与白陶,揭示先民渔猎、制陶、采集的生存模式;该遗址填补了华南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空白,佐证岭南7000年文明根系。

    解说词:

    解说词: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为防御倭寇而设。其建筑保存完整,融合多元文化,是研究海防体系、移民文化的重要实物,彰显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深圳历史档案】

    材料三:为防范海上反清力量,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政策,广东沿海官民一律内迁30-50里,后又下令再迁30里。受两次“迁海”影响,清政府决定将新安县纳入东莞县管辖,直到1668年,清政府恢复新安县建制。

    ——摘编自深圳档案馆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补全历史时间轴,使其体现出深圳地区所属县级行政单位的六次变化。

    历史时间轴样式示例:

    (2)、参考材料二中的图①和图③,结合所学知识为图②撰写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迁海”所体现的国家政策,并分析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 8、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延续着古老文明的生命力。某校历史社团以“非遗”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邀请你一起参与。

    【公约中的“非遗”】

    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教材中的“非遗”】

    材料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表(部分)

    序号

    “非遗”项目名称

    列入时间

    级别

    1

    昆曲

    2001年

    代表作名录

    2

    中国书法

    2009年

    代表作名录

    3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

    代表作名录

    4

    端午节

    2009年

    代表作名录

    5

    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0年

    急需保护名录

    6

    京剧

    2010年

    代表作名录

    7

    春节

    2024年

    代表作名录

    【传承中的“非遗”】

    材料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遗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备的非遗法律制度体系,31个省份均出台非遣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目前,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00多人。实践中,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有的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风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1 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的一个“非遗”项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介绍卡。

    项目名称:

    项目概况:

    项目价值: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前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综合材料给出你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 9、《天工开物》一书注重利用数据来描述事物,引入数理概念。如在农业方面,水稻育秧后30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这体现了(    )
    A、传统商业的经验性总结 B、科技量化特征指导农事 C、古代科技的理论化倾向 D、新型农具的推广与应用
  • 10、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城内,宫城居中央,外环皇城、内城,三重相套。该设计意在体现(    )
    A、天人合一思想 B、军事防御用途 C、皇权至上理念 D、对称美学原则
  • 11、清康熙时期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屡禁不止。到乾隆年间,“闯关东”现象日盛。这体现出清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D、耕地面积大幅减少
  • 12、某位同学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绘制了如下示意图,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全球性的经济互动 B、国内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 C、陆上丝绸之路促进技术传播 D、明清时期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
  • 13、清朝奏折制度有严格的要求:皇帝赐给奏事人皮匣,内置铜锁,每匣配两把钥匙,奏事人和皇帝各一把。奏折需折叠数层,装入匣内后,外层再用黄纸包裹,封口处加盖奏事人印章。这体现了奏折制度(    )
    A、具有极强的保密性 B、体现官僚等级差异 C、规范公文处理流程 D、取代军机大臣作用
  • 14、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措施,某同学绘制了如下时间轴。时间轴所示机构管辖的地区在中国领土中的方位是(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 15、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陕西北部连年大早 B、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后金政权不断壮大
  • 16、戚继光抗倭时,在军队中规定:战斗中若一人退缩,全队问斩;士兵临阵脱逃,家属连坐;斩获敌人首级者重赏白银30两。这表明戚家军抗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A、训练有素 B、赏罚分明 C、阵法得当 D、能征善战
  • 17、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的弊端体现得更加明显,既有明成祖这样励精图治的皇帝,也有多位消极怠政、沉迷享受的皇帝。这表明君主专制弊端的是(    )
    A、皇帝的个人素质影响国家兴衰 B、决策缺乏制约易导致政策失误 C、权力过度集中常滋生腐败现象 D、官僚体系僵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 18、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从编写体例上看,两者都是(    )
    A、纪传体 B、编年体 C、断代史 D、通史
  • 19、“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与游酢一同前往程颐家中请教问题的故事,他们向程颐请教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
    A、复兴儒学 B、宇宙元气 C、遵循天理 D、知行合一
  • 20、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出发,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赏识并在政府中担任官职。17年后,他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他的经历体现出元朝(    )
    A、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B、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C、普遍实行驿传制度 D、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