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清政府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    )
    A、设置军机处 B、废除科举制 C、大兴文字狱 D、闭关锁国
  • 2、某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下侧卡片的“主题”处最适宜填入(   )

    主题:____

    史实1:1690年,康熙帝率军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

    史实2:雍正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直接掌管蒙古各部

    史实3:乾隆时,清军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A、建设东南海防 B、巩固西北边疆 C、加强西藏管理 D、促进中外交往
  •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学习资源包。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

    名称

    图片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文献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遗迹

    李自成行宫遗址

    A、明朝的灭亡 B、君主专制强化 C、女真族的发展 D、明宦官专权
  • 4、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统治范围 D、密切了与海外的联系
  • 5、洪武九年,朱元璋在地方行政上实行三司制度。即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监察地方官员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卫所军务,三个部门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由此可知明朝(    )
    A、三司互相监督制衡 B、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C、地方监察制度加强 D、中央衰微地方割据
  • 6、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五代十国时期—稳定包容的时代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7、《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当时著名的“万石船”,其构造坚固,体积庞大,且设置水密隔舱,使用称为“转轴”的桅杆,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据此可知宋代(    )
    A、远洋技术的成熟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绘画技术的发展 D、造船技术的高超
  • 8、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C、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 9、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依据材料可知行省制度创设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解决地方藩镇割据局面 C、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扩大元朝统治疆域范围
  • 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合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北宋政权存在时间不超过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局面
  • 11、北宋时期,朝廷对统兵将帅多有猜忌,往往任用才调平庸之人。同时,统兵大员多由文官担任,缺乏实战经验的文人指挥军队,导致军事失利频发。这反映出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兵将分离 B、重文轻武 C、分化事权 D、文化专制
  • 12、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址出土了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改变了学者以往多以黑釉瓷器或剔花褐釉作为西夏瓷业典型代表的认知。该窑址文物的复杂面貌折射出两宋时期南北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这主要反映出(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主要依据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C、文献史料包含的信息较丰富、系统化 D、新的考古发现能补充甚至颠覆历史认知
  • 13、唐时,毕罗、胡饼等胡食由于做法简单且原料常见,深受唐人喜爱。另外这一时期不仅胡服成为当时社会的时髦服装,妇女还流行穿着袍衫及戴幞头的男装。这体现了这一时期(    )
    A、审美标准的变化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尚武风气的盛行
  • 14、在扬州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这盏灯与日本唐招提寺内的另一盏石灯笼形成“姊妹灯”。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日本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取经 C、鉴真东渡传法 D、文成公主入藏
  • 15、唐代科举考试后,新科进士会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这一习俗被称为“雁塔题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唐代(    )
    A、中央集权的制度设计 B、科举取士的社会影响 C、阶层流动的文化符号 D、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
  • 16、某班级开展跨学科融合活动,最适合填入如下对联划线处的是(    )

    横批:贞观之治

    上联:政通人和,居安思危惜民力

    下联:大唐华彩,____

    A、国富民强文教昌 B、开疆拓土启开元 C、励精图治登鼎盛 D、天子门生遍四海
  • 17、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A、灵渠的开凿 B、大运河的开通 C、安史之乱的爆发 D、隋朝的统一
  • 18、隋统一后,采取了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这一系列举措(   )
    A、加快了人口流动 B、巩固了隋朝统治 C、扩大了隋朝疆域 D、促进了文化交流
  • 19、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唐诗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

    材料二: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情况表(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件)

    中国(件)

    中国占世界科技发明百分比

    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公元1001一公元1500年

    67

    38

    57%

    公元1501一公元1840年

    472

    19

    4%

    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
    (2)、 分析材料二表格,古代中国科技发明在什么时间以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列举两例宋朝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就。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20、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宋朝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在政府的鼓励下,宋朝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元朝时超过140个。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1)、 列举两例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史实说明材料一所列的交往形式。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对外交往的认识。
上一页 145 146 147 148 1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