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前后,当时的军事工业只具备制造一些轻武器、弹药和修复部分旧杂式军事装备的能力,如沈阳兵工厂弹药年产量仅1万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德国的弹药年产量就已在200万吨以上。

    ——摘编自艾克武《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历程概述》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脸成功,实现了核技术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此,我国跻身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总体保持国防支出合理稳定增长,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81万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2%。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是比较低的。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捍卫。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也是世界上周边安全形势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既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需要,也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有助于中国军队为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

    ——摘编自央视新闻

    (1)、依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概况。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并概括其成功研制的重要意义。
    (3)、随着我国国防军事投入的增加,有人认为该举动背离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2、近年来,内蒙古自语区阿拉善盟推进“智慧边疆建设,依托卫星恶感、无人机迎查和系统集成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对735公里边境线的动态监控,极大提高了边疆治理效能。这表明我国(   )
    A、科技发展助力国防 B、各民族一律平等 C、科技水平世界第一 D、各民族共同富裕
  • 3、编制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好助手,对如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C、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艰辛的探索
  • 4、“海峡浅浅,明月弯弯···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给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阗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 5、新中国出现了三个“区”:“特别行政区”解决港澳台问题:“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民族自治区”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三个“区”的出现体现了(   )
    A、一国两制,有效推行 B、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C、科技进步,推动发展 D、制度创新,中国特色
  • 6、交集是指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小明在笔记本中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处是(   )

    A、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B、形成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C、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 D、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 7、建党百年中,上海有两个跨度同为28年的奇迹。第一个:1921——1949年,从上海出发的红色革命,标志中国的新生。第二个:1990———2018年,从窗口到示范田,标志中国的腾飞。推动第二个奇迹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浦东开发区建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 8、根据如下课堂笔记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A、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三大改造的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D、伟大的历史转折
  • 9、下图所示为1953年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

    A、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 B、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 10、下关沱茶作为大理州唯一的百年品牌,是世界的沱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大理下关的众多私营茶厂被整合,与国营企业合作统一生产下关沱茶。国家对下关茶厂的改造形式是(   )
    A、公私合营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强制没收
  • 11、在新中国成立前,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这一变化得益于1950至1952年开展的(   )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2、下表为1951年6月至1952年底全国捐献战斗机统计情况。这一情形出现的原因是(   )

    群体或个人

    捐献战斗机(架)

    甘肃玉门石油职工群体

    1

    四川简阳县农民群体

    2

    豫剧演员常香玉

    1

    著名工商业者荣毅仁

    7

    ……

    ……

    全国总计:3710

    A、解放战争 B、土地革命 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西藏
  • 13、某导演准备拍摄一部反映 1949年共和国诞生的纪录片,其中最适合放入“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篇章的画面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渡江战役 C、政治协商会议 D、开国大典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1-1840年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所占比例

    材料二: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扩大。

    ——摘编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四:1793年英国政府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展开谈判,讨论开放其它港口、确定税率等事宜……乾隆帝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对外贸易仍局限于广州,远离北京,而且在中国其它地方几乎无迹可寻。

    ——摘编自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变化趋势。
    (2)、请举一例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15、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节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材料二:城市生活在唐诗中还是少见题材……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生活直到宋代中期以后才出现。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为宋词发展创造土壤。而宋词这一新兴文体以其特有的抒情与文体风格,恰逢其时地充当了表现这种新兴城市生活的最佳方式。

    ——摘编自杨万里《宋词与宋代城市生活》

    材料三:元杂剧多在勾栏瓦舍演出,内容贴近市井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剧中“善恶有报”“反抗压迫”的主题,让身处民族和阶级压迫中的民众获得心理慰藉,甚至通过艺术化的夸张(如窦娥“六月飞雪”的誓愿)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元杂剧毫不避讳地揭露社会现实,如《陈州粜米》揭露官僚与奸商勾结盘剥百姓的现象,成为社会矛盾的“镜像”。

    ——摘编自《元杂剧兴盛:多元因素交织下的文化奇观》

    (1)、材料一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分析宋词与宋代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元杂剧在当时发挥的作用。
  • 16、古代治国思想和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对朝代的兴衰产生直接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隋书·高祖纪》记载:“(高祖)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此外,“开皇元年,隋文帝见后宫金器,命熔铸为五铢钱。示群臣曰:‘珠玉填库,饥不可食;铜钱流通,民得活命。’遂定‘薄赋轻徭’之国策,仓廪十年皆满。”

    材料二:明代以前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著名丞相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国以“仲父”相称,掌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

    明代废除丞相后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及其权力范围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明朝内阁对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的权力,最终决策权仍归皇帝),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顺治元年(1644年),清官方就制定了“开垦荒地之例”……康熙七年(1668年),规定田地“新荒者三年起科(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康熙十年(1671年)“准三年后再宽一年起科”。

    ——摘编自张研《清代经济简史》

    (1)、概括材料一中帝王的治国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前后丞相(或相当于丞相的官职)职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初统治者实行的农业政策,并分析该政策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封建王朝在治国中应注意的问题。
  • 17、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国的(    )
    A、军事防御的精密构思 B、城市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 C、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D、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 18、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科技著作的序言中写道:“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这句话体现了他编写该书时(    )
    A、侧重参考官方典籍,确保权威性 B、精心收录民间传说,体现趣味性 C、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力求全面性 D、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体现独创性
  • 19、嘉庆帝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御批道:“于甲辰年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当时以为笑谈。”由此说明清朝这一时期(    )
    A、皇帝昏庸无道 B、军队武备废弛 C、八旗子弟贪腐 D、将领好逸恶劳
  • 20、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幅达29%;同时期中国GDP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远超英、俄、日等国。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政治清明,疆域辽阔 B、对外开放,商业繁荣 C、君权强化,社会稳定 D、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上一页 144 145 146 147 1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