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诸多因素有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开元纪事》
材料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的互动关系,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北宋设立“榷场”的积极作用。(3)、 根据材料三,概括推动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
2、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王朝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边疆管理来巩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人士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郑成功死后,他的孙子继续治理台湾。康熙皇帝令人与郑经和平谈判数年未果。清朝在稳定了对大陆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实现国家的统一。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在西藏地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何时?清朝康熙时在台湾设置的行政机构是?其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
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任务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以北京为都城
D、清朝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形成 -
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
宋代《耕获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A、中央集权强化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风气开放 D、对外交流频繁 -
5、《儒林公议》卷上:“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材料反映的社会价值取向是( )A、重农抑商 B、戒奢从简 C、尚武轻文 D、崇文抑武
-
6、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7、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前期,北方各民族以“天可汗”称呼唐天子,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唐帝国的地方政权的重要意义。唐帝国也册封这些民族的首领,封他们为帝国的官吏。……促进了多民族的发展和交融。
——改编自《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实行汉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改编自《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材料三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所采用的方式。材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的具体事例。(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政府对回归的土尔扈特部怎样的态度;请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地区是如何加强管辖的?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知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怀仁国《资治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人才选拔制度?请用史实说明该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的严重弊端。(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弱化地方权力的主要措施。元朝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相权何时“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
9、二战后,美苏在国际舞台上展开激烈斗争,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局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希腊和土耳其问题牵动着美国的神经。对美国而言,一个插上镰刀斧头旗帜的欧洲是难以想象的,这意味着苏联的工业能力将翻一番,实力能与美国相当。美国海军上将福雷斯特·谢尔曼认为“如果失去了西欧……我们将难以维护美国的完整”。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斯大林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公开反应相对“温和”,强调美苏仍有合作的可能,在他看来,杜鲁门的讲话未涉及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马歇尔计划出台后,因为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苏联猛烈抨击杜鲁门主义破坏了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指责美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的战略意图。(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冷战史,请你再补充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 -
10、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某校组织了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为主的研学活动。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利用搜集整理的素材设计了板报,其内容如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单元
单元主题
板报图片(部分)
第一单元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第二单元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遵义会议会址
第三单元
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
百团大战的场景
第四单元
为新中国而奋斗
“双十协定”原稿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1)、在板报内容的第一、二、三单元中任选一个单元,运用该单元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该单元的主题。示例:
选择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为此,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 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但蒋介石公然违背 “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于1949年率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史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而奋斗的伟大征程。
(2)、综合材料信息,为板报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价值观正确) -
11、道路交通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拓展了穿越五岭山脉通达岭南的道路即史书所称“新道”,并在沿途设置关隘,派重兵把守、新道利用原有山路改筑或者扩筑而成,把南北水道联系起来,形成以水为主、水陆相兼的交通要道.
——摘编自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等
材料二
隋唐及以前,北方进入岭南大多走经湖南、广西的西线;五代北宋及以后,多数走经江西的东线(如下图所示).
朝代
大事
唐朝
定都长安(今西安)
开元年间张九龄主持重修大庾岭道
南宋
定都临安(今杭州)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粮仓
元朝
定都大都(今北京)
开通杭州至大都的运河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从广州出发、沿北江而上、跨过大庾岭可到江西。这一水陆联运,可将广东商品北运到内地各省区,而外省区的货物也可经此路线源源不绝地南运入广东、海外贡品也是先从广州经大庾岭运至江西,再转运到其他地区。
——摘编自黄启臣、庞新平《明清广东商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岭南“新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宋以后东线日益重要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古代岭南交通发展的影响。 -
12、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规定:各地农民合作社和村社有权凭证明用自筹资金,按市场价购买用来留种的马铃薯。这一规定( )A、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C、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缓解了经济大危机
-
13、1849——1914年,智利、墨西哥、巴西发生了上百次工人罢工,阿根廷、古巴、墨西哥、智利的工会组织先后成立。这反映了该时期拉丁美洲( )A、殖民体系崩溃 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C、产业结构均衡 D、民众生活条件改善
-
14、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国家投送人员、物资的能力大幅提升,使距离和地理因素不再是影响国际体系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国际格局的变化 B、城市化进程的开始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15、1878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声称,国际交往全靠兵力强弱, “大炮弹药,不是为主张已有之理而备,而是用来创造未有之理”。该言论反映出当时日本( )A、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幕府势力依然强大 C、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D、大化改新成效显著
-
16、据估算,1837年英国棉纱价格下降到1760年的1/20。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生活水平的下降 B、生产成本的提高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海外市场的萎缩
-
17、有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温和的,甚至是保守的,与其说是完成了革命,还不如说是避免了革命。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光荣革命”(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 C、推翻了君主制度 D、实现了政体和平变革
-
18、葡萄牙政府规定,从非洲向巴西每输出一个奴隶要向国库缴纳3密耳瑞斯(货币单位)税金。从1575 年至1592年,该项国库收入高达156 159密耳瑞斯。这反映了( )A、西欧庄园经济的发达 B、经济全球化的不稳定性 C、欧洲城市自治的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
-
19、16世纪初期,欧洲某商人记载,人们在当时的马六甲街道上能够听到80多种语言。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启蒙运动兴起
-
20、中世纪晚期,工商业者进入英国的最高法院和税务法庭、法国的财政部机构任职,甚至还有的在一些国家担任了除财政、司法大臣以外的顾问和国家各部大臣。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A、封建贵族势力强大 B、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封君封臣制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