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清代宫廷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会专门在各节令时表演与该节日民俗、神话传说等有关的戏剧,如端午时节上演《白蛇传》。这反映了清代( )A、节日习俗继承发扬 B、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C、戏曲艺术达到顶峰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2、《天工开物》的“造竹纸”插图(如题图),详细记录了造竹纸的各道工序,图中人物动作清晰,流程简要完整,可操作性强。这体现了宋应星( )A、追求实用功能 B、迎合上层审美 C、注重理论创新 D、借鉴西方成果
-
3、17—18世纪,欧洲社会狂热追逐“中国风”,部分皇室贵族定制带有西方特色的中国瓷器;而自康熙帝始,中国宫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术与艺术设计(如题15图》,这一现象表明( )A、制瓷技术开始外传 B、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工艺领先世界
-
4、雍正皇帝常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者训诚大臣,以此启示他们如何做人和任职。此举意在( )A、革除专制 B、解放思想 C、招揽人才 D、控制官僚
-
5、以下是福田某校七年级学生主题学习时搜索的关键词,他们探讨的主题可能是中国古代的( )
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A、生产工具 B、水利建设 C、科技进步 D、赋税改革 -
6、戚继光认为“自古防寇,未有专言战而不言守者”,主张立足于守,加强防御体系。以下工程能体现这一军事思想的是( )A、莫高窟 B、大运河 C、台州府城墙 D、北京城
-
7、明太祖认为,秦朝因设丞相而速亡,汉、唐、宋延续了这一制度,导致出现大乱。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的措施是( )A、设厂卫监察百官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分三司互不统属 D、封诸子统御四方
-
8、“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种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划分边界的做法有利于( )A、加强地方控制 B、解决人地矛盾 C、构建交通网络 D、强化身份认同
-
9、宋朝藏书风气盛行,不仅中央,地方政府、官办学校、书院及民间藏书也很丰富,一般的家庭或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这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权加强 B、对外交往频繁 C、印刷技术普及 D、文学艺术发展
-
10、利用两宋时期部分经济数据图(如题8图),我们可以发现( )A、土地兼并问题缓和 B、资源短缺日益突出 C、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
11、以下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大金得胜陀颂碑,记载了阿骨打誉师抗辽的更实。
北宋《东都事略》记载,辽朝曾命女真人在深山中大量寻找并驯服海东青(一种猎鹰),并献给辽朝人。女真人被逼无奈,选择反叛。
A、西夏政权建立 B、南宋偏安一隅 C、民族关系发展 D、分裂走向统一 -
12、唐朝皇族子弟多执掌军权或担任封疆大更且功勋显著:而宋代皇储则以学习经史、诗赋、书法为主,对武事并不十分重视。这种变化体现了宋代( )A、重文轻武 B、儒学复兴 C、整顿吏治 D、士族崛起
-
13、唐前期,地方死刑需报大理寺、刑部复核,且处决前需向皇帝再三请示;唐后期,地方武将在藩镇内掌握生杀大权,死刑判决既不上奏皇帝,也不交由中央司法机构复核。其原因在于( )A、官府职能转变 B、割据势力膨胀 C、外戚结党营私 D、国力由盛转衰
-
14、唐代都城的坊门启闭时间有严格规定,以鼓声为信号且限制居民夜间活动,违反规定将受处罚。以上反映出唐朝( )A、政治清明依法治国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城市管理受到重视 D、长安商业兴盛繁荣
-
15、魏征撰写《十渐不克终疏》警醒君主应当居安思危,唐太宗将其写于屏风来提醒自己。由此推断,“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A、选官制度的完善 B、从谏如流的作风 C、决策机制的创新 D、文学知识的普及
-
16、《隋书》与《日本书纪》均记载日本曾多次派出遣隋使来华。通过以下表格,可以看出隋朝的社会风貌是( )
时间
活动
600年~614年
日本欲与隋朝交好
派使臣建立友好关系;派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文化
加强友好联系
A、等级分明 B、崇尚读书 C、淳厚质朴 D、开放包容 -
17、福田某校同学在期末复习时选择了以下四幅图片总结本学期所学,据此判断他归纳的主题是( )A、盛世华景 B、帝国版图 C、开疆拓土 D、史学成就
-
18、发现身边历史。深圳某班围绕“城市变迁中的历史记忆”分组开展专题探究,并依据各自探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探究角度
第一组
深圳党史馆展出华南地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年代:1949年 尺寸:长21米宽1.5米 材质:棉布1949年10月1日清晨,粤桂边纵队近千名部队干部和学生、群众在大鹏王母墟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升旗典礼。《王母墟升旗油画》描绘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情景。15天后,宝安县城(即后来的深圳)解放。深圳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学习强国平台报道2022年11月15日
红色记忆
第二组
时间
人口流入主要情况
1980-1995 年
特区建设驱动,“六五”期间(1981-1985)常住人口年均增 21.5%;“八五” 期间(1991-1995)非户籍增速超100%
1996-2005 年
“三来一补”产业吸引农民工,前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21.8%(历史峰值),2000年突破700万
2006-2014 年
产业向高新技术转型,落户政策吸引技术人才与大学生,户籍人口增速加快(2010年户籍人口占比26%),制造业人口增速放缓
2015年至今
2015-2019年年均净增约53万;2022年首现净流出,
2023年回流,2024年新增约62万(净流入量全国第二)
——根据《深圳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公报及《深圳经济特区年鉴》等官方数据整理
建设人员
第三组
1980年深圳建市时仅有两个公园,1982年后荔枝公园等陆续建成。1992年启动系统规划,2002年公园数量大增,2019年成“千园之城”,2025年4月达1320个。2022年“公园深圳”上线公众号及APP,集成多功能,优化服务提升市民体验感。
——相关数据来自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环境变迁
第四组
深圳龙岗区布吉大芬村,曾是农耕小村。1989年港商引入油画加工出口业务,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2004年借文博会声名远扬。2008年后开启转型,在政策扶持下拓展业态、推动原创,从“世界油画工厂”逐步迈向“国际艺术高地”。
——整编自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文化新篇
(1)、同学们选出“最打动我的素材”:王母墟升起的五星红旗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素材的入选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同学们在历史探究过程中可能使用的研究方法(3)、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有人认为“政策是关键”,有人强调“人民是根本”,还有人提出“要抓住科技机遇”……根据上述材料和八年级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简要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
19、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创时期:1950年代】
材料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首个大型汽车制造厂,“一五”计划期间作为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建设获全国各地支援。1956年7月13日,该厂成立三周年前夕,被毛泽东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批载重汽车试制成功,中国汽车制造工业揭开了历史性一页。同年10月,该厂正式建成移交并开始批量生产,为中国汽车工业独立发展奠定基础。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技术引进时期:1980年代】
材料二下表为1984-1985年合资汽车企业技术引进情况(部分)。
合资项目
签约时间
外方技术
首年国产化率
数据来源
上海大众
1984年
德国
2.7%
上汽集团1985年年报
北京吉普
1985年
美国
5.1%
北汽档案(BQ-1986-014)
广州标致
1985年
法国
3.8%
《广州汽车工业志》2005版
——根据《上海汽车工业史(1984-1994)》、《北京汽车工业志》(1999)、《广州汽车工业志》(2005)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期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特点与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4-1985年中国合资汽车企业技术引进的主要特征,以及分析合资企业建立的历史背景。【时期:2020年代】
材料三 2020年3月29日,深圳车企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正式发布,其顺利通过“针刺穿透测试”的完整视频也首次对外公布,截至2023年,该电池已获超200项核心专利,覆盖多领城。2024年1月12日央视网报道,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
——整编自学习强国平台报道
(3)、参照材料一、二的标题形式,为材料三拟定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4)、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
20、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为全球最大自贸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牵头成立“全球绿色发展联盟”,协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能源项目。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政府(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着力发展单边外交关系 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专注参与区域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