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三十功名尘与士”“千年史策耻无名”“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等宋代诗词反映了( )A、追名逐利观念 B、爱国主义情怀 C、以民为本思想 D、民族共同体意识
-
2、朱熹用40年时间“遍求古今诸儒之说”,融汇百家,收集各种经典文本,加以研究注释,形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中华文化新经典。由此可知朱熹( )A、集宋代新儒学之大成 B、强调维护封建礼教 C、抨击佛教以复兴儒学 D、提倡“心即理”“致良知”
-
3、2005年香港邮政发行一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邮票(如下图),其中标注$2.40的发明( )A、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宝库 B、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 C、提供经济适用的书写材料 D、加速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
-
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聚集御街,击丸蹴鞠,踏索上竿,诗人陆游也写道:“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据此可知南宋时( )A、商业与节日相结合 B、蹴鞠流行于全国各地区 C、市民娱乐生活丰富 D、体育活动融入传统节日
-
5、某史书记载了唐太宗与魏征讨论隋场帝与隋朝灭亡的原因,魏征认为“君主广纳谏言则清明,偏听偏信则昏聩。秦二世被赵高蒙蔽,隋炀帝拒谏饰非,皆因偏信酿成大祸。”太宗深表赞同。由此可见,此书的编写意在( )A、提供君主治国借鉴 B、总结历代的政治兴衰 C、记录君臣对话内容 D、成为编年体通史巨著
-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有“两个马鞍形”发展的特点,其中宋代和明中叶以后是第二个马鞍形的两个高点,而王安石变法时期是两个马鞍形高点中的最高点。该学者意在强调变法(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促进了经济大发展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
7、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大事年表。这段记承体现的主题是( )A、政权并立的政治形势 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民族政权间睦邻友好
-
8、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政府允许交钞永久使用,不限年月,并停止铸钱。这一举措( )A、确立了交子法定货币地位 B、导致宋金政权的对峙 C、有利于纸币流通区城扩大 D、推动了游牧民族内迁
-
9、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动乱后建立宋朝,为了维持长治久安,他首先( )A、派文臣担任知州 B、分割宰相权力 C、采取杯酒释兵权 D、提升文官地位
-
10、《新唐书·地理志》对中唐前后可知兴建时间的南北水利工程数量做了统计(如下表),其中南北方水利工程数量变化反映了( )
时间
数量
北方
南方
中唐前
153
103
50
中唐后
83
12
71
全唐总计
236
115
121
A、南方经济发展超越北方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政局动荡破坏北方经济 D、南北联系日益密切 -
11、以下是各地博物馆藏品,它们可用于研究店代( )A、中外交流状况 B、女性精神风貌 C、篆刻艺术审美 D、制陶技术水平
-
12、以下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推广,直接促进了( )A、农田面积扩大 B、生产效率提高 C、农业迅速发展 D、粮食产量提升
-
13、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首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南诏则选群蛮子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中原文化逐步“胡化” B、唐文化圈影响广泛 C、各民族经济联系密切 D、儒学求获统治地位
-
14、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其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寂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等诗句反映了( )A、藩镇割据与唐衰亡 B、开元盛世出现 C、黄巢起义与唐灭亡 D、唐朝由盛转衰
-
15、“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是白居易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所题诗句。与该诗句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
16、右图是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该画作内容反映了唐代( )A、绘画风格雄浑敦厚 B、马球运动普遍盛行 C、乐舞艺术节奏明快 D、社会风气刚健豪迈
-
17、据记载,到了贞观三年,粮食丰收,官员大多为官清廉,权贵不敢随意欺凌百姓,会秩序井然。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隋文帝雄才大略 B、唐玄宗整顿吏治 C、唐太宗励精图治 D、武则天重用人才
-
18、小明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以下时间轴,该时间轴呈现的学习主题是( )A、隋唐大一统 B、繁荣与开放 C、隋朝的兴亡 D、盛唐气象
-
19、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共同塑造并丰富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据此,围绕“饮食活动与中华文明”,完成探究。
材料一:筵宴之中,不论是君臣共欢,还是赐宴外藩,都有其政治寓意。
《礼记·燕义》:宴饮时席位的安排、进献的美味食物等,“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朱熹:“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以通上下之情。”
《明经世文编》:“以君臣共成太平”,于是佩戴簪花喝酒庆祝。
明宪宗:“宴待诸夷,本柔远之道,所以尊隆国体,起其瞻仰。”
材料二:源自清朝的“满汉全席”被看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
清宫御膳—“满汉席”—“满汉全席”概况
用餐礼仪
菜品食材
制作方式
宴席类别
蒙 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等。
顶戴朝珠,身穿公服赴宴。席间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
入座。
席间座次排列、不同人员的用膳规格数量、肴馔原料高低等均有规定。
“满菜”有来自林海雪山的山珍野味松茸、野猪等和饽饽
糕;“汉菜”以鲁菜和苏杭菜为主,如鱼翅、燕窝鸡丝等。
既保留了满族特色的烧烤、火锅,又有汉族的炸、炒、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整理自赵荣光:《“满汉全席”名实考辨》
史海燕:《饮食文化视阈下的清代满汉民族融合》等
材料三:清末,满汉全席走向民间,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又形成众多派别。由“满汉席”扩张为“满汉全席”更多地表现出市肆饮食经营的商业气,但也因为如此,满汉全席曾一度被扭曲为奢侈、华贵的代名词,备受诟病。只有正确认识到满汉全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感受其中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学会制作和品尝这桌盛世华筵。
——改编自李自然:《论满汉全席源流、现状及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活动的政治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简述清朝能够制办“满汉全席”的条件,并联系材料二予以说明。(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考虑,不得照抄示例)示例:条件:清朝继承了中原历代王朝的传统,统治集团内部较为稳定。
说明:清朝举办亲藩宴、廷臣宴笼络官员;举办万寿宴、千叟宴彰显人文关怀,以此强化君臣、君民关系并体现以儒学治国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以满汉全席为例,指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简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4)、请完善“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20、“天下观”是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观。据此,围绕“中国与天下秩序”,完成探究活动。材料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其治理智慧,如下图。
——图片整理自唐·阎立本《职贡图》、日本屏风绘画《朝鲜军阵图》、《海关中外条约》
材料二:朝贡是古代中国维系天下秩序的手段之一。朝贡的“贡”就是向帝王进贡物品,而历史上还出现过拒绝、退还贡品的却贡现象。
进贡
唐·《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元·《元史》:“(占城)以珍物及象、犀来献”,“缅国遣使进白象。”
明·《明宪宗实录》:“朝贡人数日增·…赏赍(赏赐)不敷。”
清·《贡差行》:“(接待越南朝贡使臣的车夫)络绎如蚁奔··牧令疲烦民脊苦。”
却贡
南宋对大理却贡:不许进贡马匹,但“卖马可也”;也不接受东南亚各国的朝贡,认为朝贡比不上“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明朝曾拒绝日本、佛郎机(即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朝贡。称日本“入贡来朝,然其剽掠如故”;佛郎机入境后更是“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
——整理自陈攀:《面子与里子之间:宋代却贡探微》侯不勋:《明代“却贡”制度考述》等
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今天我们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与中国古代“天下观”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也赋予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以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1)、请将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框内,每个事件只能填入一处。(只填序号)据此,归纳古代中国维护天下秩序手段的特点。古代中国维护天下秩序
手段
朝贡
协议
征(战)
册封
(2)、根据材料二,分析朝贡活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解释南宋和明朝却贡的历史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天下观”内涵的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