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图既能证明唐朝手工业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A、曲辕犁
B、邢窑白釉瓷罐
C、骑驼乐舞三彩俑
D、定窑孩儿枕
-
2、有人曾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此人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的主要立足点是( )A、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开皇之治” B、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C、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D、在他统治前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
3、唐太宗统治时期,下令合并州县,精简地方行政机构。他还经常亲自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对政绩突出者予以提拔,对贪污腐败、无能之辈则严厉惩处。这说明唐太宗( )A、整顿吏治 B、重视文教 C、轻徭薄赋 D、任用贤能
-
4、表格为科举制大事年表,该大事年表直观反映的趋势是科举取士( )
时间
事件
隋炀帝大业元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时期
设置武举并开创殿试制度
唐武宗会昌三年
考官回避制度
宋太宗淳化三年
实行殿试封弥(糊名)制度
宋真宗景德二年
实行殿试誉录,防止舞弊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更重才能和品行 C、用人权被权贵垄断 D、逐渐规范和严密 -
5、岭南地区的百姓尊奉冼夫人为“圣母”,以保境安民。隋文帝杨坚派官员安抚岭南向她出示陈后主的信,在确认陈朝灭亡后,冼夫人立刻率众归附隋朝。这一举动( )A、首次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国疆域 B、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D、保证了隋王朝的长治久安
-
6、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最长的运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该作品完成于1759年,历时24年、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姑苏繁华图》前段介绍胥江沿线的山水和市镇。胥江沟通苏州城和太湖、于胥门外汇入大运河主线。画卷从灵岩山开始,经木渎镇、绘至石湖、上方山等地,其间点缀耕织、渔框等场景,营造出一片田园乐土。
中段以苏州城西墙映衬护城河,重点在万年桥与阁门。…·画内商铺、酒家鳞次栉比,画舫、游人络绎不绝、尽显升平气象。画中所见大运河交通状态极其繁忙,主航道上密布大小船只以及木筏、竹排,由此可见水运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
——王磊《卷轴里的大运河——走进清代运河图像里的江南》
(1)、观察材料一两幅地图,指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终点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并简述元朝新开凿两段运河的相关史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苏州经济繁华的景象。(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大运河的开凿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海1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城。沉船残长约21.91
米,最大船宽约9.87米。船体结构较为完整、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类型。截止至2019年、发报文物中瓷器约16万件套,金器188件套约2.8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铜器196件套、铁器13件套、铅锡金属器60件套,竹木漆器98件套,石玉玻璃器26件套,铁器疑结物124吨。“南海1号”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网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几乎袁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光器种奏、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
——摘编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南海【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材料二(明清时期)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的作物开始经由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的殖民地和南洋各地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著与马铃著是这一时期引种影响最大的作物、这些高产经济作物一方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增加我国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出,更适合作为教荒的物种。以福建地区的番著为例,大早之年,其仍可亩收干斤,能够极大程度降低灾荒发生几率。清乾隆帝曾下令全国推广番著,作为“救荒之备”。另一方面,其也具备较高的加工附加值,可以作为酿酒、粮食加工、牲畜饲料等原杵。
——摘端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海【号”沉船的史料类型、并具体分析其对研究南宋历史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第三次引种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另举一例史实具体说明中外友好互动交流。 -
8、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唐朝在西北地区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并结合所学概括当时唐朝的疆域范围。(2)、提取材料二中图文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巩固对“幅员之广”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
9、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内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这充分显示出( )A、祭天仪式的神秘氛围 B、皇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D、科技与建筑艺术融合
-
10、724年,他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天文测量工作。以阳城(今河南考城)为中心,从北纬17.4°的林邑到北纬40°的蔚州沿7973里的子午线,建立了11个观测点。他是( )A、僧一行 B、郭守敬 C、孙思邈 D、徐光启
-
11、某校在校园组织“中华英雄抵御外悔”的主题展览,其中包括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等内容,下列符合展览主题的是( )A、铁木真统一蒙古 B、李自成起义 C、成继光抗击倭寇 D、王安石变法
-
12、明清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集大成式的整理和归纳,以《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三部“百科全书”为代表。这一时期大型文化典籍的修纂主要得益于( )A、长期的文化传承 B、统一王朝的强盛 C、学者的不懈努力 D、农耕经济的繁荣
-
13、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在学习一段课文时提取了三个关键词:明朝、昆曲作家、《牡丹亭》。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A、关汉卿 B、宋应星 C、汤显祖 D、曹雪芹
-
14、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康熙帝、乾隆帝在南中,均致祭明太祖陵,并分别御书“治隆唐宋”和“开基定制”。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A、尊崇明太祖个人品德 B、认同明太祖治国经验 C、承装了明代基本制度 D、进一步创新君主专制
-
15、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下吴越如流水”,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每年秋季,至吴越地区,“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反映了当时( )A、区城间贩运贸易繁荣 B、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 C、各地经济水平不平衡 D、闭关政策阻碍区域的发展
-
16、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 )A、奠定后续东亚和平局面 B、削弱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C、巩固中朝两国平等外交 D、增强了大明王朝的国力
-
17、《(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松之布衣被海内。”《天工开物》也称“组造尚松江”。据此可知明代( )A、丝织业推广先进技术 B、松江制造享誉海内外 C、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D、出现规模化手工工厂
-
18、小明在学习某朝代政治制度时制作了以下思维导图,该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
19、明代的一条鞭法可用白银折缴。请康熙年问征收地丁合一税,即以丁计人粮中,计算所得向政府缴纳钱粮,亦可用绢布等实物折缴。这些税制改革( )A、促进了农业生产 B、推动了海外贸易 C、简化了收税手续 D、有利于人口增长
-
20、据记载,明太祖发布了“圣谕六言”,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调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流行天下,有利于( )A、强化控制人们思想 B、监视地方官民行为 C、完善基层教化制度 D、维持乡村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