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题14图为两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该时间轴体现了各民族政权( )A、战乱不休 B、从对峙走向统一 C、有战有和 D、彼此以兄弟相称
-
2、题13表是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由此可见,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 )
人物
评价
北宋·韩琦
“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清代·钱大昕
“安石有文韬武略,实则得罪于仕官也”
现代·王曾瑜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修补旧制度,而不是开启革新”
A、受到时代和立场的影响 B、难以形成科学的定论 C、可以彻底脱离历史环境 D、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 -
3、宋人所著《儒林公议》说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影响这一社会价值取向的方针是( )A、尚武轻文 B、崇文抑武 C、轻徭薄赋 D、文化专制
-
4、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A
唐太宗被西北各族尊奉为“天可汗”
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
B
鉴真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为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C
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
他的成就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
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
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
A、A B、B C、C D、D -
5、印度某历史学家称玄奘是“印度历史的光明”,因为他的记录填补了印度7世纪历史的空白。“他的记录”是( )A、《大唐西域记》 B、《唐会要·新罗》 C、《桂苑笔耕集》 D、《资治通鉴》
-
6、据记载,盛唐时期长安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流往来,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下列诗句可与其相印证的是( )A、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B、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C、九天阊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夜听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
7、唐朝小吃“酥山”融合了游牧民族的乳制品饮食传统与中原的制糖、藏冰技术制作而成,是中国古代的“冰淇淋”。这体现了唐朝( )A、中外交通畅通无阻 B、商业突破时空的限制 C、中原饮食风味多样 D、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
-
8、名画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时代镜像。题7图中可用于探究五代十国历史的是( )A、《步辇图》(局部)
B、《韩熙载夜宴图》(苹本・局部)
C、《清明上河图》(局部)
D、《姑苏繁华图》(局部)
-
9、 题6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王仙芝、黄巢起义 B、王小波、李顺起义 C、红巾军起义 D、李自成起义
-
10、题5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壁画中的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该画印证了唐朝( )A、精耕细作得到发展 B、民众生活安定富足 C、农业防灾能力提高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11、唐朝社会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马球、蹴鞠、拔河、下棋、射箭、摔跤、歌舞等,多达几十种。从边疆到内地、从宫廷到民间,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其中。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 )A、含蓄内敛 B、兼容并包 C、奢侈浮华 D、崇德向善
-
12、有学者指出“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千进者竟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措施( )A、稳定了社会秩序 B、降低了选官标准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奠定了盛世基础
-
13、《贞观政要》一书中记录了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治国理政的言行事迹。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了他( )A、励精图治,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关注民生,体恤民情
-
14、题1图的材料可用于探究隋朝( )A、经济的发展 B、商业的繁荣 C、灭亡的原因 D、科技的进步
-
1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开展以“绘画中的历史”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绘画作品及其价值简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作品
价值简介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历史场景,是研究唐蕃关系的实物史料。
描绘鸿胪寺(唐朝的外交机构)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反映多国文化交流,兼具艺术成就与历史研究价值。
绘画作品
价值简介
描绘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的场景,为研究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提供实物史料。
再现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市井生活的繁华景象,是研究苏州城市史的宝贵史料。
描绘了乾隆帝时,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为研究清朝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清明上河图》的价值简介。(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幅相关联的绘画作品,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6、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下是南宋沉船“南海1号”出土的福建泉州市德化县生产的瓷器。
图片
说明
此壶两面印有“福”“禄”字样及花鹿纹,造型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相似。
材料二
材料三在清代,广州的瓷商从瓷都景德镇购买烧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广州根据国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绘、再二次焙烧,然后直接装船出口。这类瓷器被称为广彩。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彩瓷器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大量外销至欧洲各国。
——摘编自黄静《浅析清代广彩瓷器纹饰中的中西方元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福禄纹扁壶反映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青花瓷向外销售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广彩瓷的生产、销售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独特生产、销售模式的原因。 -
17、历史知识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载体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经济现象】
材料一 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单位:个)
时期
南方
南方总计
北方
北方总计
江苏
浙江
福建
陕西
河南
山西
唐朝
18
4
29
91
31
11
32
75
北宋
43
86
45
174
12
7
25
44
南宋
73
185
63
321
4
2
14
20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诗歌中的时代对比】
材料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北宋]汪洙《神童诗》节选
【文献中的治国方略】
材料三
序号
文献内容
文献出处
记载年代
①
国之大柄,莫先择士
《旧唐书》
唐朝
②
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明实录》
明朝
(1)、材料一数据反映了唐宋时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社会风气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材料三中两则文献分别强调国家治理中的什么重大问题?任选一则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观点的历史背景。 -
18、中国古代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下列分类错误的是( )
A
古代医药著作
《唐本草》、《千金方》、《本草纲目》
B
古代小说作品
《资治通鉴》、《水浒传》、《西游记》
C
古代科技著作
《授时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D
古代戏曲作品
《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A、A B、B C、C D、D -
19、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A、凸显家国情怀 B、崇尚和谐相处 C、主张和而不同 D、重视以人为本
-
20、下列组图适合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 )A、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 B、世界性的经济互动 C、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手工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