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大农民为了保卫土改果实,踊跃参军,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供应更是依靠无数民工的小车和扁担,他们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材料主要说明土地改革(   )
    A、改变了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B、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C、提高人民解放军现代装备水平 D、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建立请示报告制度,通过丰富请示报告内容规定,创新请示报告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请示报告监督执行等。这一制度的实施(   )
    A、统一了思想行动 B、强化了军事指挥 C、推动了经济建设 D、规范了党内纪律
  • 3、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变革,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下列重大事件与内容或意义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重大事件

    内容或意义

    A

    辛亥革命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新文化运动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C

    抗日战争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D

    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A、A B、B C、C D、D
  • 4、“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该电报提到的军事行动是(   )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
  • 5、“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挺进大别山 D、万家岭大捷
  • 6、如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B、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 7、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历史大单元复习时,搜集到了“孟良崮战役”“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8、“晴天霹雳一声响,布棚下面创辉煌。打土豪,烧地契,喜笑颜开分田地。共产党使咱翻了身,咱要报答共产党的恩;去支前,去参战,人人争到打蒋第一线。”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革命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9、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他在弥留之际立下《国事遗嘱》,遗嘱签署于(   )
    A、民国12年 B、民国13年 C、民国14年 D、民国15年
  • 10、如图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的漫画,此漫画主要反映的是(   )

    A、各派军阀都依附于帝国主义 B、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军阀混战意图抢夺北京政权 D、各派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 11、据统计,1914﹣1918年间,全国耕地减少2600多万亩,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而陆军增加92万多人,军费增加5000多万元。材料反映的是(   )
    A、天京事变的影响 B、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C、北伐战争的影响 D、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后果
  • 12、某同学在历史阅读中摘录了一位历史人物生平的关键事件。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生平梳理

    >1.领导辛亥革命,终结君主专制(1892﹣1911年)

    >2.就任临时大总统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1﹣1912年)

    >3.护法运动与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1912﹣1919年)

    >4.推动国共合作与黄埔军校建立(1919﹣1924年)

    A、梁启超 B、宋教仁 C、孙中山 D、袁世凯
  • 13、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之一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世界影响力小 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弱小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
  • 14、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表是学生制作的某位人物卡片,结合卡片内容,横线处应填入(   )

    成立兴中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____

    发动“二次革命”

    A、创建近代陆海军 B、成立强学会组织 C、成立中国同盟会 D、进行国民大革命
  • 15、“中山路、三民路、首义路、起义街、民权路……历史的烟云,已化作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南昌
  • 16、如表是某一历史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

    ……

    第五章坚决捍卫共和国

    第六章掀起国民革命高潮

    第七章抱病北上巨星陨落

    A、晚清洋务派代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维护清朝统治 B、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发起公车上书,主张君主立宪制 C、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领导辛亥革命,致力于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倡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 17、据新闻传播史记载,当年的《申报》在10月13日刊登了《武昌革命》等4篇报道,展现了当时局势的紧张与动荡。“当年”是农历(   )
    A、甲午年 B、辛丑年 C、戊戌年 D、辛亥年
  • 18、1919年5月19日,《每周评论》刊文指出:在五月四日以前,“‘国民'的愤怒达于极点,不特各地自行动作,并且互相来往。山东人到北京,北京的公民到山东、上海去。共同的目的是外而争回青岛,内而惩罚国贼”。材料表明(   )
    A、五四运动扩大 B、阶级矛盾尖锐 C、革命力量联合 D、社会秩序失控
  • 19、这次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 20、口号反映时代特点,激励时人。下列口号出现于五四运动期间的是(   )
    A、“反对华北自治” B、“扶清灭洋”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