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类每一次伟大觉醒都伴随着人类社会伟大革命,人类社会每一次伟大革命都会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伟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广大市民阶层的形成和觉醒。启蒙思想家在革命爆发前所做的思想启蒙工作,起到了革命动员的作用。广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形成了同盟军,目标指向了封建贵族统治及其不合理的专制制度。尽管后来的新制度建立经历了曲折尝试甚至反复,但法国大革命毕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法国大革命与“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

    材料三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2)、材料二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产生的世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者的共同作用。
  • 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奋斗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自孙筠《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蒙古族于横扫欧亚的同时自草原入主中原,跟随蒙古族而来的还有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众多民族,他们涌入内地与汉族交错杂居,汉族也迁居到周边民族地区……新的民族共同体雏形在元代形成,蒙古族和汉族也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分……民族风貌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口普查统计和民族识别,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一时期形成的新的民族的名称,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 3、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探险家、外交家……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开启了中国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以此为发端,中国和各国人民筚路蓝缕,共同开辟了一条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伟大商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给沿途各国人民带来了丝绸、瓷器、胡椒、香料等丰富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和平与友谊,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共同见证。

    ——蔡明照《弘扬丝路精神再现丝路辉煌》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一经问世便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贸易政策和资金技术等发展规划上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有效促进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新平台,在参与全球治理及其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影响国际政治和形势走向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主动性,同时为我国开拓全方位的外交格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国外交与“一带一路”携手并进》

    (1)、材料一中“开启了中国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的汉代探险家是谁?根据材料一写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带一路”开展以来对我国外交的影响。
    (3)、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见证了我国外交发展的旅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
  • 4、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随着“小猎犬号”进行了近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希望他找到科学证据来验证《圣经》的记载,他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的代表作是(     )
    A、《高老头》 B、《夜间的咖啡馆》 C、《战争与和平》 D、《物种起源》
  • 5、在明治维新运动中,明治政府先后废除620多个藩地,共设3府72县,县知事由日本中央政府任命。这一措施(       )
    A、促进了“文明开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结束了幕府统治
  • 6、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右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 7、从下面庄园经济示意图中我们能到的信息是(     )

    A、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B、庄园耕地分类明确 C、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政治单位 D、西欧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 8、王同学在历史课后进行笔记整理,他整理的知识点主题是(     )

    主题:______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

    ●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了津贴制度

    ●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的城邦 C、斯巴达的民主政治 D、古巴比伦的文明
  • 9、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
    A、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B、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C、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D、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 10、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11、下面图文材料反映了(     )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 12、为研究唐朝时期中国和某一国家交往的历史,制作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这一国家是(     )

    A、天竺 B、新罗 C、日本 D、大食
  • 13、七(2)班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舞台剧,以展示我国粟种植的历史、彩陶起源与发展,你认为下列最适合同学们进行资料收集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北京人遗址
  • 14、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在迁徙过程中碰撞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建立了政权,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下图是世界种族分布图(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编制)

         

    材料三   1860—192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8%跃至51.2%,而入境的外来移民占美国历史在册移民总数的48.5%。这些绝大多数流入城市,到1920年已占美国城市人口的62%。……随着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各地的排外主义浪潮迅速兴起,并促使美国政府从1882年颁布了一系列歧视性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亚、欧游牧民族分别建立什么政权(各举一例),概括3-6世纪人口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到20世纪分布变化最大的是哪一种族,并分析这一种族变迁的历史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人口迁徙。
  • 15、现代博物馆包含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功能,近年来的博物馆热带动了文旅消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博物馆

    简介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成立于1956年,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享村,是以翠享村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纪念馆

    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文物保护单位。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建于1964年,是全国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主席生平事迹、思想和人格风范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毛泽东主席生平思想研究资料中心和研究基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成立于1985年,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军“慰安妇”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

    中国工业博物馆

    由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旧址)改扩建而成的博物馆,以中国工业发展脉络为框架,对中国近代工业历史文物和资料进行收藏和保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1)、孙中山被称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例孙中山近代革命的成果及其影响。
    (2)、选择材料中一个博物馆作为参观对象,简要说明其参观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观意义:1931年9月18日起,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短短几个月,中国的大好河山遭到侵华日军的践踏,中国军民奋起反抗。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一行径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震惊中外。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要勿忘国耻。

  • 16、服饰是文明的载体,服饰变迁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变迁

    时期

    北魏前期

    北魏中期

    北魏晚期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

    特点

    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鲜卑风格

    头戴风帽,上衣下裤,个别窄袖袍衫与宽衣博带(汉服特点)并存

    上衣下裤、长靴及膝,具有汉朝官服元素

    材料二

    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

    唐代彩绘男装女俑

    《大唐新语》

    材料三   改良旗袍表现出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的多样变化……更凸显女性线条之美,表现出了既开放又封闭的民族风格特点,可以说是清末民初最典型、最独特的服装样式。

    ——摘编自杨再丽《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中国女子服饰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时期服饰发展体现的趋势。说明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良旗袍的产生有何时代意义?
  • 17、斯大林指出:“面对威胁,苏联不仅需要在国内实行加强军事实力、严格管控社会的传统政策,而且必须在其势力范围内建立起绝对服从苏联的指挥系统,甚至在不安全地区谋求超出‘雅尔塔体系’的权益。”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对抗不断加剧 B、冷战序幕由此开启 C、苏联力图称霸世界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18、下图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在50、60年代激增,其原因是(     )

    A、美苏关系缓和 B、欧洲走向联合 C、独立国家增多 D、世贸组织成立
  • 19、“日本偷袭珍珠港不到24小时,罗斯福总统就在国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声称美国人民、美国领土和美国利益都处于严重危险之中,并宣布和日本已处于战争状态。”这体现出日本偷袭珍珠港(     )
    A、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B、直接导致美国参照 C、标志二战全面爆发 D、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20、1921年7月,苏维埃政府颁布《租赁条例》,共出租企业11488家。随后,政府又通过《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允许苏俄公民开办雇工20名以内的小企业。这种做法(     )
    A、使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 B、脱离了苏俄的基本国情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注重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