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以下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

    A、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 B、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 2、《伦敦新闻画报》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重要新闻期刊,以刊载照片绘画为主,直观反应当时的重大事件。如图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A、矛盾加剧 B、贸易发展 C、科技交流 D、文化交流
  • 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材料旨在说明(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C、丰富了市场商品种类 D、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4、某历史学习小组整理中国近代史时发现如右漫画,图名为《烟之牢笼》,图片中的人物上方分别写了四个字:官、绅、士、庶。该漫画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封建剥削的沉重 B、农民反抗的必然性 C、晚清阶级的固化 D、虎门销烟的必要性
  •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天子适(到)诸侯(的属地),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朝见)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朝见)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

    材料三   王(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抵御)之……(周)王卒(军队)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1)、根据图1,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原则。观察图2,指出西周社会结构的等级次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三: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史前的尧、舜、禹曾活动在山西晋南一带,至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留有许多尧、舜、禹的传说和名胜古迹。

                 

     A.历山的舜王坪                 B.芮城的大禹渡               C.临汾的尧庙 

    (1)、材料一后人对孙中山眼中的“神州轩辕”有何尊称?依据材料一,指出“神州轩辕”的主要功绩。
    (2)、材料二中尧权授舜,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该制度叫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该制度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3)、请你列出大禹的两项主要功绩,你认为他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 7、“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西周疆域 D、扩大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 8、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9、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穿有鼻环的战国牛尊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古代农耕的发展 D、耕作技术的提高
  • 10、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 11、某历史兴趣小组的视频号选取了以下素材: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碳化稻谷遗迹视频、象牙雕刻装饰品的照片等。他们拍摄的历史微视频的片名可能是(     )
    A、《探秘山顶洞人》 B、《走近河姆渡文化》 C、《半坡遗址之谜》 D、《大汶口文化密码》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9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内地探访交流活动在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如图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南京条约》原件影印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它签订于哪一年?香港大学生参加“寻根追梦,同心同行”选择如图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的结果?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出自1896年5月,丘逢甲《春愁》

    (3)材料三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是哪次战争的后果?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 13、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话背景】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三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四   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五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 14、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时空观念——析原因】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时间轴,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困境。由此判断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家国情怀——看效果】
    材料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朝廷应向海防倾斜,“海防与塞防之争”渐渐演变成主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爱国与卖国之争”。其实,此次大论战的实质,是国力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如何在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两个战略方向上,分配有限战略资源的政策大讨论。

    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强势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反对削减西北战费,也是着眼于解决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觊觎新疆的沙俄及英国的气焰。以后的实际历史演进,固然证明左宗棠收回相当于六分之一中国领土面积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鸿章所担忧的东部沿海危机,最终也全面爆发。

    ——摘编自吴胜《“湘骡子”与“徽骆驼”: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材料二中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左宗棠强调塞防与海防并重,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3)、【唯物史观———看结局】
    材料三   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战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
    你同意材料三所述“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1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强学会成立 B、公车上书 C、创立《国闻报》 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 16、据《清季外交史料》统计,1875-1894年“主权”二字每百页仅出现一次,从1895年起,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外国势力已深入中国腹地
  • 17、《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以上材料的内容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 18、英雄就是照亮民族星空的灯塔。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左宝贵 B、徐邦道 C、邓世昌 D、丁汝昌
  • 19、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得到慈禧太后的默许后,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下列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轮船招商局
  • 20、“这场运动促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水军,许多满怀报国热情并且能力超群的人也开始创办近代企业,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上一页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