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某同学进行“中国古代农学进步”的主题学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氾胜之书》 ④《黄帝内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这些品种营养最丰富 B、南方农林技术最先进 C、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D、南方百姓爱吃水果
-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A、赵、东晋 B、赵、北魏 C、吴、北魏 D、吴、东晋
-
5、《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力劝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指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卫温到夷洲
-
6、“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六辅渠
-
7、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论语》
-
8、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9、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 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
10、东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
11、为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汉家王朝一统纪、明法度,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推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12、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历史上一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争战先关,这场争战是(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
13、某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道:“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说书人描述的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14、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A、A B、B C、C D、D
-
15、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 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
-
16、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A、有利于中原地区灌溉 B、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
17、小历同学在阅读历史课外书时,看到了下表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周室东迁
·第二章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尊王攘夷”
·第四章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A、国家产生 B、改革变法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
18、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方式相同 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
19、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
20、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文字、建宫室、制衣裳等方面,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