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造成如图数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3、读图: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的创作时代是(  )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 4、《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如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标题

     内容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有五亩小麦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了。

    《全力保证钢铁生产》

     要保证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农村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D、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
  • 5、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必须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D、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我们从中获得的最深刻的启示: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必须(  )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坚持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先富起来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7、“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述了(  )
    A、拨乱反正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各行各业发起了供给侧的改革攻坚战,改革,推动改革,深入推进改革…38年前,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 9、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幅度最快时期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
  • 10、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文章中说:“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个“中心工作”是(  )
    A、经济建设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平反冤假错案 D、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

    时间

    农村政策

    主要内容

    重要影响

    1950~1952年

    进行土地改革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3~1956年

    农民生产合作社运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立人民公社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8年以来

    包干到,产到户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材料二 在毛泽东看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中国仍避免不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历史已经不会再给予中国人足够的时间了。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材料三 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1)、请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的农村政策。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 12、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 13、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材料论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 14、如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这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  )

    年份

    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

    7.6

    22.4

    0

    0

    1997

    25.5

    38.1

    17.9

    18.5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私有制企业占据经济主导 C、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 D、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
  • 15、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由于恶劣的交通状况,直至上世纪初,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仍是难以进入之地。20世纪50年代中国修通了____、____、____等公路,结束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某铁路计划投资约262亿元。这条铁路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1)、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前已建立几个省级自治区?本项制度的实施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提到的是哪几条公路?是在什么期间修筑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这条铁路是哪一铁路?它的建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央提出并实施的哪一重大战略决策?
  • 16、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这一举措意在(  )
    A、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B、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C、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 D、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 17、2020年,全国832个县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③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④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18、如图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9、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  )
    A、新疆 B、西藏 C、广西 D、内蒙古
  • 20、看“镜头中的新中国”图片展,回答问题。
    (1)、材料一:

      

    展览的第一篇章是“艰苦创业”,第二篇章是“曲折探索”。以上图片中适合放入“艰苦创业”的是____(写序号);适合放入“曲折探索”的是____(写序号) 
    (2)、材料二:

    请你从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选一位人物,介绍其事迹。
    (3)、材料三:

      

    展览的第三篇章是“世纪跨越”,你认为反映哪些历史内容的照片适合放入这一篇章,请至少说出两件反映我国21世纪取得的建设成果的历史事件。
    (4)、材料四:

    请你概括出材料三的主题。你能从图片中感受到哪些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为这一主题都做了什么事?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