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约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水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下列原始居民中与良渚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最相似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
2、浙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浙江大地上繁衍生息。下列文明位于浙江境内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良渚遗址 C、半坡聚落 D、仰韶文化
-
3、在长江流域的一个人类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谷,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骨耜。据此可以判断,当时人们已经能够( )A、饲养牲畜 B、人工种植水稻 C、人工种植蔬菜 D、人工种植粟
-
4、小明在参观河姆渡遗址时,导游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解说:河姆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居住的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的,骨耜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广泛使用,这里出土了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关于导游的这段解说,有几个错误之处?(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
5、“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陪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材料反映大汶口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 )
①产生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②猪是家畜养殖中最主要的畜种
③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阶级分化
④饲养大象以用于运输生产物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6、某校举办“学文物讲故事”主题展。下图为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简介】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其出土时间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6700年。图案简洁奇幻,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①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游地区 ②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③该器物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当地居民已经开始过上渔猎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图片资料,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B、仰韶文化丰富多彩 C、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D、大汶口人艺术水平 -
8、1929年12月2日,考古队员们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一位队员突然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这一古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良渚人 -
9、数据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居民 -
10、某中学课题组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内容进行探究,搜集整理了如图所示的资料卡,其中适合作为探究主题的是( )
探究内容:北京人、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良渚古城、炎帝黄帝、大禹治水。
探究主题:________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社会变革的时代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民族关系的发展 -
11、传说炎帝领导部落人民制造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嫘祖始养蚕缫丝,这些传说( )A、完全真实可信 B、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 C、都是不可信的 D、与考古发掘完全一致
-
12、学习了《远古的传说》,同学们绘制了思维导图,请将图中缺失部分按序补充完整( )
A、炎帝、人文初祖、华夏族 B、炎帝、华夏族、人文初祖 C、华夏族、人文初祖、炎帝 D、华夏族、炎帝、人文初祖 -
13、海内外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都会以各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他们带领百姓们根治了水患 D、他们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
-
14、
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征服与被征服,这种激烈的暴力的交往方式,会在短时期内改变政治地理面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蒙古人在亚欧大陆的纵横驰骋,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对古代的战争是如何评价的?材料二 古代文明交往的史实
(2)依据材料二,围绕古代文明交往的某个方面,选用两则历史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论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5、法制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第15条至第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 主,藏匿者死罪。正文第203条、第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正文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有权将不能如期还债的债务人送交法庭、戴枷拘禁、出卖为奴,甚至处死;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按照死者的遗嘱处理财产继承问题;在既没有继承人又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由父系近亲成员继承财产;伤害他人而未能取得调解时,被害人可以对加害人实施同态伤害;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
材料三 随着罗马的扩张和人口增多,罗马法的内容和体系也不断膨胀。查士丁尼认为旧 有法律文献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0为此他命人编修新的法律文献,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标要》和《新法典》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金》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1)、材料一中的法律条文表明这部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历史地位。(2)、材料二中《十二铜表法》的规定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十二铜表法》有什么进步性?(3)、材料三中善士丁尼命人编写新的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民法大全》在世界法学史上的地位。(4)、结合上述内容,谈谈古代法律有何重大局限性。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自我介绍
甲
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
乙
我掌握神权,负责从事祭祀活动
丙
我是一位军人,把持着国家的军事大权
丁
我从事社会上最脏、最累的活动
材料二 古布塔是印度的一个商人,尼赫鲁是当地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他们在交往中相爱了,但是由于受到家人和周围朋友的反对最终还是不能走在一起。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什么制度?运用这一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相爱的两个人当时不能结为夫妻的原因。
材料三 “众生平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2)材料三中的教义出自哪种宗教?该宗教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立的?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所体现的宗教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联系。
-
17、13世纪,欧洲的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在这 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 员、设立城市法庭。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是从国王手中获得“特许状”。这种“特许状”的 颁发反映了( )A、城市要求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 B、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贵族的控制 C、早期资产阶级彻底掌握城市政权 D、城市是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
18、四百多年前,砂糖曾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见证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今天我们就以“砂糖的旅程”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梳理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的传播】

任务二【揭示砂糖消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时间
消费对象
年人均消费量
产品属性
17世纪50年代
主要是贵族
1磅
稀有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7世纪80年代
以富人为主
5磅
奢侈品(主要是从美洲地区进口为主)
19世纪50年代
全民
25磅
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为平民的早餐,能迅速补充热量,工作之余的茶歇也使工人更能适应工厂的劳作强度)
——摘编自王倩《试论英属西印度糖业经济对近代英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任务三【完成项目式学习的作品】
材料一16世纪之后,中南美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大量黑奴被载去美洲甘蔗园工作,“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美洲土壤。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等
材料二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摘编自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
(1)、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时代背景和传播路线,简述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从西亚传播至欧洲、美洲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砂糖消费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3)、根据本项目的所有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
19、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帕特农神庙
材料一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它建于伯里克利时代,被视为希腊建筑艺术的典范。神庙采用大理石建造,造型庄重宏伟……体现了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对理性、和谐的追求。
——朱龙华《希腊古典雕刻》

圣索菲亚大教堂
材料二532年,查士丁尼下令建造。为了显示他对基督教的虔诚,选择了古罗马的巴西利卡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即方形平面。同时,又选择古罗马帝国极盛时期建筑典范万神庙的超大穹顶,使方形与大穹顶合二为一。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被西欧军队占领,教堂由东正教教堂改成了天主教教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大教堂又被改成了清真寺,周围四个高高的宣礼塔,就是清真寺建筑的特征。
——《全球通史》

圣彼得大教堂
材料三圣彼得大教堂自1506年动工,历时120余年建成,由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大师参与设计。其巨大穹顶无需支撑物即可稳固覆盖,内部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生动描绘了人类与神的互动,人物形象充满力量与情感……这类建筑“不再像中世纪教堂那样强调高耸压抑,而是追求空间的开阔与光线的充足,以此展现人类的智慧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
——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帕特农神庙建造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形成多样建筑风格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及其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筑与历史的关系”的认识。 -
20、1600年,荷兰海军上将让.内克率领船队到珠江三角洲进行考察。他派20人与岸上的葡萄牙人进行谈判,葡萄牙人全力阻止这些人与中国官员进行会晤,并处决了这20人。材料说明葡萄牙人意图( )A、垄断中国贸易 B、激化殖民矛盾 C、维护中国海权 D、扩大三角贸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