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约公元前2070年,他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王朝。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建立的王朝是哪个?

    材料二   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材料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自《论语·为政》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你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 2、

    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介绍图一的文物。图二的文物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材料二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2)写出材料二中水利工程的名称及其主持修建者。

    材料三   【文化的弘扬】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

  • 3、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控的户数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还颁布法令禁止人们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

  • 4、

    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摘自《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二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成县,全国共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 5、某作品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的赞扬,也有对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批判。这部作品是(     )
    A、《孟子》 B、《庄子》 C、《离骚》 D、《诗经》
  • 6、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

    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

    —《管子》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 7、随着军事力量在战国后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土与疆域的扩大及管理上的需要,“治民无常,唯法为治”的声音与力量就越发凸显。下列著作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老子》 B、《论语》 C、《孙子兵法》 D、《韩非子》
  • 8、《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 9、时空观是历史学科培养的必备核心素养之一,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战国七雄位置最偏西的是(     )
    A、 B、 C、 D、
  • 10、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由此可知,“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各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 C、证明诸侯争霸战争的正义性 D、维护诸侯国君与周王的从属关系
  • 11、春秋争霸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对上述历史进程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使世袭观念荡然无存 B、分封制已被完全废除 C、使周王权威不断加强 D、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
  • 12、“现代考古在战国时期的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今辉县市)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镢、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     )
    A、生铁铸造由秦、魏两国垄断经营 B、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C、铁制农具在战国是陪葬必需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13、探究历史因果关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形成 B、武王伐纣——导致夏王朝的灭亡 C、诸侯争霸——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D、李悝变法——改变秦国社会面貌
  • 14、现在常用的公元纪年,将100年称为一个世纪。据此,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10世纪 B、公元10世纪 C、公元前11世纪 D、公元11世纪
  • 15、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中有来自南方的印纹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一考古发现印证了当时存在(     )
    A、技艺成熟的青铜工艺 B、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C、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D、图腾崇拜的祭祀文化
  • 16、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西周——东周——商 C、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 17、《史记》中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     )
    A、华夏族的形成 B、奴隶制王朝的产生 C、世袭制的确立 D、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 18、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历史的拐点》解说词

    材料二:拜占庭帝国所起的作用是保守的……它的命运注定只是守旧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耀的阴影中,一直试图维持或恢复这种权势和荣耀……他们中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却为数极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9、

    有人说:“东罗马文明就像是一只同乌龟赛跑而半路停下来睡大觉的兔子,不仅被乌龟超越,而且为时代所抛弃。”

    【帝国的繁荣】

    材料一: 9世纪初至11世纪初,东罗马帝国臻于极盛。阿拉伯作家描写东罗马帝的手工业品时写道:“只有中国的工艺品能与之相媲美。”同时,自欧亚大陆各地区经由君士坦丁堡的大量货物非常多,它们是黑海地区的奴隶和盐、印度的香料和宝石、埃及的纸莎草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东罗马的这段显赫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有利位置。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其“臻于极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帝国的法制】

    材料二: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委员会,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民法大全》在世界法学史上的地位?

    【帝国的衰落】

    材料三: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权势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权势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一个古老的国度”是指什么?“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它“保存”了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帝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帝国的灭亡】

    材料四:1453年,奥斯曼帝国20万大军围攻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东罗马帝国无力抵抗,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苦战了53天,最后灭亡。

    (5)结合以上材料,从东罗马帝国的命运中我们应得到什么深刻的教训?
  • 20、

    中世纪西欧逐渐产生新的文明,多元化是这一时期西欧社会的重要特征。

    材料一:各个阶层的封君封臣的关系一旦形成,双方就有了封建的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封臣要尽一些义务或责任……封臣应对封君履行的义务则更多。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称为农奴,倒也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失去生命还是失去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

    ——【美)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微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第6版

    材料三:“在十字军东征(1096-1291)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庄园向城市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四: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特点。这种封建制度的形成以什么为纽带?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欧庄园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庄园向城市转移”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实现的?
    (4)据材料四,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等城市相比,有什么独特特点?
    (5)综上所述,概括中世纪西欧政治、经济领域的表现。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