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49年某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评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
    A、背景 B、条件 C、经过 D、意义
  • 2、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各民族不断交融,历代王朝不断加强对边疆管理,共同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民族交融】

    材料一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的特点。(2 分)举出元朝时体现民族交融的一个史实。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2)、【有效的边疆管理】

    材料二: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    A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B    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 设置    C     ,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完成材料二表格,在 A、B、C 三处填上适当内容。

    (3)、根据上述材料,选取任意角度,提炼一个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制度或政策的创立以及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摘编自蔡襄《端明集》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朝(历时 289 年)

    约 2.23 万人

    约 80 人

    北 宋 (历 时 167年)

    文举

    约 6.1 万人

    约 365 人

    武举

    868 人

    约 5 人

    ——整理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二 这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

    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

    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

    皇帝直接管理政务……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朱

    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这个政

    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宋实行了怎样的治国政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这一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台湾进行管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认识。
  • 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外国使团来唐情况表(部分)

    国家

    次数

    大食(阿拉伯帝国)

    37

    新罗(朝鲜半岛国家)

    26

    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

    25

    日本

    13

    东罗马帝国

    7

    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同时,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以及扬州、益州、杭州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汇聚着四方的物产和珍宝,沿海的外贸港口也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时期,不仅陆上丝绸之路交往更加频繁,而且逐渐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保持着密切交流,唐朝的律令制度、科举取士和都规划都深刻影响了这些东亚国家,基本奠定了东亚文化圈的政治框架

    材料二 培根盛赞三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它们成为了欧洲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隐形推手,在纸张、硝烟与磁针间重构了人类文明版图。

    材料三 明代永乐三年(1405 年),他奉命七下西洋,先后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文化,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他遵循“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的原则,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来维护重礼仪而轻利益的朝贡贸易体系为主要目的。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表格中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文字材料,说说出现该特点的有利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彻底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三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
    (3)、材料三中“他”指的是谁?概括“他”奉命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4)、总结上述朝代进行对外交流对世界产生的共同影响。
  • 5、某初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 “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天理,灭人欲”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
    A、先秦儒学 B、程朱理学 C、汉代儒学 D、明清儒学
  • 6、清朝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下列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观众买票看戏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 B、广州十三行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 C、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增加了近 3 亿亩 D、《红楼梦》贾宝玉经常无视主仆之分
  • 7、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他们的事迹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A、交往与冲突 B、和平与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融合与分裂
  • 8、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水浒传》 B、漆侠著《宋代经济史》
    C、电视剧《梦华录》 D、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 9、下图是辽墓壁画《备茶图》。该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该作品反映了(   )

    A、南北文化交流交融 B、民族政权形成对峙
    C、边疆民族相对落后 D、普通民众地位提高
  • 10、据记载,唐朝时岭南地区出现了波斯枣、尼泊尔的波棱菜(菠菜)等新奇食物。“新奇食物”的出现体现了唐朝的(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流 C、经济发达 D、文学繁荣
  • 11、历史课上,李老师出示了一张历史人物名片,含有“精忠报国” “郾城大战”等词,该历史人物应是(   )
    A、寇准 B、文天祥 C、岳飞 D、黄巢
  • 12、《历代诗·陈》中有诗句“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此句描述的史实是(   )
    A、隋朝完成统一 B、辽宋夏金并立 C、元灭南宋 D、清兵入关
  • 13、沿着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探究。

    材料一: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料二: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材料三: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  “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材料四: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下面是一组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材料五: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康熙五十六年,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据《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根源》

    (1)、材料一图片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写出A点城市的名称。
    (2)、就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应用,鲁迅先生曾论述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其实我国也将火药用于军事,也将指南针用于航海,说说我国什么时候开始将火药用于军事和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郑和是哪个皇帝派遣出去的?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
    (5)、通过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 1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①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其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材料一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在①时期完成,请写出序号①所指代的时期。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说出图三中宋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位置?当时政府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 15、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阎立本《步辇图》

    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四: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西藏由哪一中央行政机构直接统辖?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内容,展示的是我国哪位民族英雄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4)、材料四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后来,清朝设置了什么机构来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 16、【灿烂文明】是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的“四大发明”之一,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重要方面。
  • 17、【制度改革】1413年明朝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中国古代在地方建立省制进行管理的制度,最早开创于元朝时实行的制度。
  • 18、【经济繁荣】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19、【医药巨著】明朝有一部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是
  • 20、【传承文化】宋代的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女词人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后期的作品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