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班超投笔从戎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甘英出使大秦 D、和亲政策的实施
-
2、西汉前期的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而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多以经学之士为主。这一变化说明了( )A、商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B、地方监察不断加强 C、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D、官员地位越来越低
-
3、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的做法( )
时间
人物事件
公元前134年
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20年
建立刺史制度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09年
巡视并治理黄河决口,止住水患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建立了世袭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
4、东汉以后,因为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著作数量逐步变多,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便捷的书写材料”指的是( )A、龟甲 B、绢帛 C、竹简 D、纸
-
5、许多成语典故源自历史事件。与下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匹配正确的成语是( )
刘邦 项羽 韩信 张良
A、四面楚歌 B、揭竿而起 C、草木皆兵 D、纸上谈兵 -
6、如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它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这一文物可佐证秦朝( )A、统一岭南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灵渠 D、修筑驰道
-
7、《秦律•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D、注重兴修水利
-
8、如下表为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编年纪》的记载(部分)。这可用来研究( )
十七年,攻韩。
十八年,攻赵。
十九年,口口口口南郡备敬(警)。
廿一年,韩王死。
廿二年,攻魏梁(梁)。
廿三年,兴,攻荆。
A、春秋的兼并战争 B、战国七雄的形成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的刑罚制度 -
9、《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书。书中描述:每年三月人们投入到采桑养蚕的工作中。到了五月,则要种植作为丝织品染料的蓝草。据此可推断( )A、中国是最早出现历法的国家 B、《夏小正》是研究夏王朝的唯一史料 C、养蚕缫丝是当时重要的生计 D、《夏小正》记录了当时农事生产生活
-
10、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
11、如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分裂割据的延续 C、中央官制的完善 D、统一进程的加速
-
12、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
13、小明同学参观博物馆,看到以下展板(如下图)。该展板可用于研究( )A、夏朝的文明 B、西周的礼制 C、商朝的刑法 D、战国的法制
-
14、如下图是龙山文化的黑陶杯,陶杯通体铮亮,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时需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由此推断,当时( )A、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B、商业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农业发达
-
15、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 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
16、如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及其特征。这可用于说明新石器时代( )
文化遗存
所在地域
主要特征
兴隆洼文化
辽河流域
以玉器加工和粟、黍种植为主,也有渔猎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以木结构建筑著称
A、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B、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C、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D、原始商业得到发展 -
17、山顶洞人遗址发现141件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兽牙、海蚌壳、石球、有刻痕的骨管(骨坠)等。这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人工取火 B、有了审美观念 C、学会种植水稻 D、过着群居生活
-
18、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盛典的历史时刻。下列有关该油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该油画是反映开国大典的第一手材料 B、画中的历史内容部分来自于现实生活 C、油画的史料价值相当于相关的文献记载 D、该油画是了解开国大典的最真实纪录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时间轴(部分)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
20、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一:史料研习《申报》在革命之初态度不明朗,甚至有些怀疑,对革命的信心不足。报馆接到“武昌失守”的电报还以为是“宜昌之误”,因此没有刊登。当第二天得知确认是“武昌失守”后才对起义消息重新刊登。随着革命的顺利进行,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反观清政府面对危亡的局面却束手无策,《申报》在审时度势之后转为倾向革命、支持革命,并与革命形成同盟。
——摘编自刘兴豪、李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报刊发展与舆论反转》
材料二: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他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戊戌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对待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