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拍摄于1956年“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新厂牌”的照片,该企业的经营方式是( )A、股份制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公私合营
-
2、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 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A、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B、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C、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D、推动了城市分配制度改革
-
3、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朝鲜战争给毛泽东以无可比拟的机会,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中国人民来支先新的和尚未经考验的革命政权。在争斗中所达到的爱国主义的一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帮助,使他能统一全国。”这段材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A、打击了美国的国防实力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直接推动祖国完全统一
-
4、为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中央组织清理杂草丛生的天安门广场,每天都有无数群众赶来参与义务劳动,由于人数过多, 不得不进行抽签。这一现象体现了( )A、人民对新生政权的期待 B、新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封建制度已经彻底废除
-
5、某校组织七年级同学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为专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素材
类别
探究素材
材料一图片
材料二地图
材料三文献
元朝水陆交通都有重大的发展,主要有南北大运河的贯通、海道的开辟和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的建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陆交通网。此外,海上交通和通商港口也极为发达··元朝与中亚、西亚及更远的欧洲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
——摘编自李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拟一主题并加以解读。(选取两个及以上信息、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成文)。(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从宋朝到元朝水陆交通发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 -
6、(1)、任务一【捜集资料分类整理】
同学们为完成“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项目化学习,搜集了以下图片
材料一
请你仿照示例,将上述材料分类,设定项目研究专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大一统国家政治文明演进的主要趋势。
示例:专题: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 选择材料:材料②和材料⑥
专题1: 选择材料:材料和材料(填序号)
专题2: 材料和材料(填序号)
趋势:
(2)、任务二:【解读史料了解举措】为进一步了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有同学检索到下列两份史料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成功地维护政权的稳定。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针对大一统国家治理中的问题对地方权力进行调整的措施,并分析这一调整产生的积极作用。
(3)、任务三:【论证观点提升认识】为增强对“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认识,同学们围绕主题开展读书活动,摘编如下:
材料三
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用”的策略。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各民族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教顺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会盟筵宴,施恩笼络,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子以坚决的军事打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阅读材料三,任选其中一个策略。结合元朝和清朝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横线处可填( )
第一类:《千金方》 《唐本草》 《本草纲目》
第二类:《大衍历》 ▲ 《授时历》
第三类:《静夜思》 《如梦令》 《牡丹亭》
A、“十二气历” B、《农政全书》 C、《西游记》 D、《永乐大典》 -
8、下表内容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名言
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郑成功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A、开拓创新 B、家国情怀 C、知行合一 D、兼收并蓄 -
9、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其“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是(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发展海外贸易 C、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D、强化专制统治
-
10、202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文博日历》推荐的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纯手工绣成,中间一条为正面的黄龙,两侧和下面围绕有四条龙,呈现一幅龙舞沧海的场景,历经几百年依然鲜艳。这侧面反映清朝( )A、农业技术的发达 B、商业贸易的兴盛 C、科技文化的繁荣 D、织造技艺的高超
-
11、下面年代尺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演变。其中①处应为(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宣政院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驻藏大臣
-
12、同学们用民谣学习中国历史,查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谣中的“闯王”指( )A、陈胜 B、黄巢 C、王小波 D、李自成
-
13、某学者在整理中国古代某阶段思想时检索到以下关键词句:“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整理的相关主题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明清儒学
-
14、某同学为撰写历史小论文,实地考察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并购买《马可·波罗行纪》、《忽必烈》等书。据此判断,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可能是( )A、开放浪漫·大唐风 B、轻奢宋朝·梦江南 C、多元文化·元大都 D、雄伟壮丽·紫禁城
-
15、下面是某中学历史社团“历史大讲堂”的宣传海报。讲座名称可能是( )A、魏晋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经济发展新现象 C、唐朝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16、七年级某班同学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收复建康,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的是( )A、杜甫报效国家的理想 B、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D、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
17、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依据。若研究北宋东京的发展状况,可选择的史料是( )A、
《清明上河图》(局部) B、
《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C、
《倭寇图卷》(局部) D、
《姑苏繁华图》(局部)
-
18、某中学七年级开展《历史讲坛》节目,假如由你准备以“隋唐历史”为主题准备你的节目内容,下列适合作为节目题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19、甘肃敦煌莫高窟被称为是“墙壁上的博物馆”,拥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呈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此可知,敦煌莫高窟体现了( )A、史料价值和艺术审美的统一 B、丝绸之路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古代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繁 D、唐朝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
-
20、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什么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A、与佛教的思想殊途同归 B、体现了追寻精神自由态度 C、为反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