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城市的继承,同时也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加速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乃至现代化进程的过渡。”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因商业繁荣而兴起 B、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C、有鲜明的自治特点 D、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 2、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收取租金。一部分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雇用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据此可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     )
    A、租地农场 B、庄园经营 C、手工工场 D、机器工厂
  •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题干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的(     )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军进入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战后大借款几乎都用于对日赔款……攫取在华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给列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1898年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德、俄、英、法四国就在中国重要的海湾港口建立租借地,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且列强不付分文租金。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日军的暴行发生在哪一战争期间?
    (2)、据材料一列举战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
    (3)、材料二中“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的阶段”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瓜分中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材料二   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提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主张培育多元化应用人才,使百姓对科举制的印象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将百姓对教育理念由文学转换到政治、语言、经济等多方面的学习上,人们的人才培育思维开始解放;维新派主张女子同等教育,将现代社会思想中男女平权的思维意识形成提早了很长一个阶段;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思维提供了更加宽泛的传播方向,让更多的学堂和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摘编自李志英《戊戌变法后中国思想的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百日维新”出现的原因。
    (2)、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是什么事件。
    (3)、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 6、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机,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改革”成为他们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 改革篇之洋务运动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的一段时期,清朝表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复兴气象。这种气象主要表现在:镇压捻军和回民叛乱、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采纳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从而发起自强运动。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1)、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消除的“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分别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 7、“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八国联军侵华 C、义和团运动 D、兴办洋务
  • 8、《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等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 9、左宝贵:“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从上面台词中我们可以感受的精神品质是(     )
    A、忧国忧民、敢于斗争 B、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C、无惧困难、顽强拼搏 D、不怕牺牲、抵御外辱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的北宋汴京虹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拱结构,这种构造不仅很好地发挥了木材自身抗拉能力强的特点,而且使弧形的桥身有着相当大的跨越空间的能力。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汴京虹桥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罗马大竞技场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它的拱券构造很好地发挥了石材抗延展力弱、抗挤压力强的特点,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摘编自【日】佐藤达生《图说西方建筑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汴京虹桥和罗马大竞技场在“构造”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因素。
    (3)、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结合上述探究,你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 11、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进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日本文化(     )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取长补短,兼顾民族特点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 12、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兰克王国扩张和封君封臣制的形成”纳入同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合适的专题名称是
    A、西方奴隶社会最终形成 B、古代帝国衰落启示录 C、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D、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 13、地中海见证了一个城市——罗马的成长,它从几个山丘到庞大的帝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区变成了整个地中海的主人。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A、A B、B C、C D、D
  • 14、在希腊神话中,诸神除了面貌形体与人相同之外,在性格方面也与人相似,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妒,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材料旨在说明希腊神话(       )
    A、对思想文化的垄断 B、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C、孕育了不平等观念 D、加深了人们对神权的恐惧
  • 15、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这说明(     )
    A、古巴比伦的社会生活很浪漫 B、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较活跃 D、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 16、有人作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沙土从上到下慢慢地倒在地上,直到沙土不能再堆积为止,最后必然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土堆,如果把圆锥切成一个四面体,则四个边面以51°52'的倾角向上倾斜。而金字塔的四个边向上倾斜的正是这一角度,这说明(       )
    A、金字塔的设计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B、金字塔是由外星人设计建造的 C、金字塔是用沙土堆积起来的建筑 D、古埃及人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二   西周等级示意图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周王室以什么为根据实行这种制度?
    (2)、材料二中的贵族等级分别是什么人物?
    (3)、根据材料三,写出该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 18、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口店北京人洞穴有13层文化堆积面,其中4层发现用火遗迹,分布面积甚大,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大多是成堆分布,其底部是黑色的草木灰,灰烬中伴有较多的石头、兽骨,还有被火烧过的朴树籽等植物。

    ——黄金贵《中国古代文化会要》

    (1)人类对于史前时代的认识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史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2)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方(河姆渡人)、北方(半坡人)房屋的不同样式有什么作用?

  • 19、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列举用此制度选出的首领名称。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的?
    (3)、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我国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
  • 20、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项羽 B、齐桓公 C、秦始皇 D、秦孝公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