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最应参考的资料包括以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校本课程】
某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历史文化名城(镇)”,并设置了如下主题,请将下列主题与城市相搭配。
A.遵义市 B.井冈山 C.西安市 D.南昌市
(1)① ② ③ ④
【图片印证】
上海街景 1927年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婚礼
(2)观察图片,你能看出近代以来上海市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的变化。请至少写出两方面。
【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大事年表(部分)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的召开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45年4月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结合所学,说说你对“开天辟地”大事的理解。
(4)阅读大事年表,指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于1945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
(5)综上所述,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
3、
勿忘历史,崇尚英雄;逐梦前行,开创未来。2021年暑假小明同学走访了巴中的革命老战士,透过镜头和英雄事迹让我们领略英雄们无私奉献、精神不老的风采,以此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材料一:如图是老战士王少莲,巴州区鼎山镇人士。13岁随母亲、哥哥于1933年春参加红军,在长征的一次战斗中哥哥牺牲,定为烈士。她和母亲因负伤,历经艰辛、几经辗转回到家乡安享政府优待。
(1)红军长征是国共关系破裂后被迫进行的,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军事行动是什么?(2)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产党意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南昌起义有何意义?哪一次会议上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材料二:如图是老战士邱仕荣,巴州区离休干部。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和抗美援朝等战役,头部受重伤,身体多处受伤,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等功各3次,曾作为英模代表出席华东英模代表大会。
(3)日本入侵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4)解放战争中,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解放南京是哪年? -
4、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共两党的合作 B、世界人民的支持 C、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
5、2020年8月,电影《八佰》热映.它讲述了1937年8月中国军队将领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与日军展开四天四夜血战.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于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哪次会战(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第二次长沙会战 D、徐州会战
-
6、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下列抗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
7、如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西北文化日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大公报》
张学良竟率部叛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
8、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在( )A、湖南、湖北 B、广东、广西 C、山东、山西 D、江西、江苏
-
9、某学校历史展板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由此可知,该历史展板的主题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土地革命 D、一二•九运动
-
10、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到,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他将这一观点纳入了自己的革命纲领,该纲领具体解释为( )A、平等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
11、图片也是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
12、为加强对我国东南边防的管理,1885年清政府建立了( )A、台湾行省 B、广东行省 C、新疆行省 D、海南行省
-
13、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4年,石达开、杨秀清等人向洪秀全报告:士兵日益增多,应设法解决军粮问题,要求“照旧交粮纳税”。洪秀全同意了他们的奏请。这说明( )A、先进领导人向西方寻求真理 B、平均分配土地原则被放弃 C、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D、太平军抗击清军斗志昂扬
-
14、电影(十二生肖)精彩纷呈,票房大卖,遗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中最后四个兽首终于回到祖国(电影剧情)。这些兽首铜像遗失于(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858年
-
15、2024年6月3日,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185周年,这件大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
16、【战争与世界格局】
材料一 两次工业革命简表
发明者的身份
能源
领先的国家
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
技术工人
A
英国
蒸汽机用了80多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家
电力、石油
美国、B
电动机用了60多年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阅读材料一并根据所学知识,A和B处分别指的是什么?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一战有何联系?(2)、材料二中的会议是什么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以材料二中会议为基础,形成了一战后怎样的世界秩序?(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17、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到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走过了近700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确立、巩固、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17世纪在英国进行着两种革命。第一种是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感兴趣的是赢得在社会上有地位所必须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这一学说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的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沙俄同英法进行的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事先许多人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近代西方的脚步而将遭到失败……实际上,这场失败的确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指的是什么?“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在“公民自由”上取得怎样的重大成果?(2)、材料中二的“旧制度”指哪一制度?“西方的脚步”指的是哪些事件?(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及新政中救济(Relief)的具体举措分别是什么?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借鉴哪些经验? -
18、对下边漫画反映的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A、这一政策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B、这一政策成功抵御了西方的侵略活动 C、这一政策推行阻碍中外交流 D、这一政策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
-
19、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东汉(25年-220年),三国(229年-280年)
西汉至西晋官方户口统计图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下表
西晋时北方诸州及徐之淮北,共有户约百四十万户,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则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其八分之一强。
——谭其骧《长水集》
“这里的草很茂盛,这里的树很高大。这里的土是潮湿的泥。”具备了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
至于元嘉(宋文帝年号)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南朝)沈约《宋书》
材料三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后期到三国时期全国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地区发展的有利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事件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点)? -
20、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分组展开项目式探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图1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政治
第二组
图2 秦半两钱 图3 汉五铢钱
经济
第三组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思想
第四组
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还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带着物资快速到达全国任何郡县。
——摘编自肖东发《古代交通地方志》
交通
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参照示例,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示例】研究角度:政治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秦朝建立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研究结论: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